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贤文解毒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任大刚
  任大刚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恐怕是《增广贤文》中被引用最多最广的名句了。

  比如最近有一条社会新闻,说的是有两个人一起吃饭,为了抢埋单,大打出手,有评论文章说“这不是真朋友,也不是真面子”,最后提到,友情就如跑一场马拉松,在乎持之以恒,而不在一时之勇猛。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也。

  在一篇法官的演讲中,也说,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你所做的别人可能不说,但心里会产生衡量你的标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近一篇介绍某汽车公司的文章中,作者写道,该公司靠实力说话,不仅向华北工程井队提供了节能高效的钻井动力产品,还提供全程跟井服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该公司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

  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人生经验,事业发展,十分万用,可见有相当的真理性。它实际上聚焦于人的两个方面,一是力,二是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力与品行。它认为,鉴别能力与品行,需要“路遥”“日久”,也就是很长的时间。

  从各种文献典籍来看,这当然是对的。很多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表面的光环掩盖了平庸,当被委以大任,往往一败涂地。这样的历史掌故实在太多了。

  但如果还原到具体情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说法,很多时候却是无法使用的。

  比如长平之战前,任命赵括为帅,被认为轻率,不识才,因为对这名关键性的统帅没有长时间考察。这个分析其实有些事后诸葛亮。战事瞬息万变,情势万分紧急,长时间考察人的才干可能性不大,认错人的可能性更大。

  不能排除世上真有人可以经常地慧眼识才,但怎么担保这种能够慧眼识才的人,每一次使用经验和直觉都是正确的呢?

  当然并不是说,人才的发现靠偶然性,碰运气。一个人才,总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和识见,如果主事者注意留心,还是可以发现的。实际上,哪怕是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只要在合适的岗位上,也可以当人才使用。

  话说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看到兵营里有腿脚残疾的士兵,在一般人看来,这不是拖累吗?但杨遇春灵机一动,让这些士兵去负责兵营大门的日常守卫。这些人由于腿脚不方便,不会像其他腿脚灵活的士兵经常到处乱跑,而是忠心耿耿守在门口,工作干得很出色。

  一个人的才干和品行要不要“路遥”“日久”才能鉴别出来,不能一概而论。在具有现代管理和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机构,对一个人能力和品行的鉴定,基本都有一套比较公认的考核指标,比如一名销售奇才成为公司栋梁,不必七八年十来年地“鉴定”;你是技术骨干,能不能解决技术难题,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品行嘛,遵纪守法就是最好的品行。

  营造自由竞争,友好合作的良好氛围,让所有人找到他最合适的位置和角色,那么所有人都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适用于静态的,封闭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本身包含着对人才的扼杀,只是从被扼杀的人中,发现幸存者而已。

  从这个层面来讲,尊重人的社会,远比尊重人才的社会,更值得期待。道理很简单,所有人的才干得到发挥,社会总福利当然要比少部分人的才干得到发挥大得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特刊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重视和倡导社会矛盾纠纷的司法解决
巨鹿路,那滴老上海的心头血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令人揪心的两分钟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2017-06-10 2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