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恐怕是《增广贤文》中被引用最多最广的名句了。
比如最近有一条社会新闻,说的是有两个人一起吃饭,为了抢埋单,大打出手,有评论文章说“这不是真朋友,也不是真面子”,最后提到,友情就如跑一场马拉松,在乎持之以恒,而不在一时之勇猛。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也。
在一篇法官的演讲中,也说,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你所做的别人可能不说,但心里会产生衡量你的标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近一篇介绍某汽车公司的文章中,作者写道,该公司靠实力说话,不仅向华北工程井队提供了节能高效的钻井动力产品,还提供全程跟井服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该公司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
这句话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人生经验,事业发展,十分万用,可见有相当的真理性。它实际上聚焦于人的两个方面,一是力,二是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力与品行。它认为,鉴别能力与品行,需要“路遥”“日久”,也就是很长的时间。
从各种文献典籍来看,这当然是对的。很多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表面的光环掩盖了平庸,当被委以大任,往往一败涂地。这样的历史掌故实在太多了。
但如果还原到具体情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说法,很多时候却是无法使用的。
比如长平之战前,任命赵括为帅,被认为轻率,不识才,因为对这名关键性的统帅没有长时间考察。这个分析其实有些事后诸葛亮。战事瞬息万变,情势万分紧急,长时间考察人的才干可能性不大,认错人的可能性更大。
不能排除世上真有人可以经常地慧眼识才,但怎么担保这种能够慧眼识才的人,每一次使用经验和直觉都是正确的呢?
当然并不是说,人才的发现靠偶然性,碰运气。一个人才,总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和识见,如果主事者注意留心,还是可以发现的。实际上,哪怕是一个看似无用之人,只要在合适的岗位上,也可以当人才使用。
话说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看到兵营里有腿脚残疾的士兵,在一般人看来,这不是拖累吗?但杨遇春灵机一动,让这些士兵去负责兵营大门的日常守卫。这些人由于腿脚不方便,不会像其他腿脚灵活的士兵经常到处乱跑,而是忠心耿耿守在门口,工作干得很出色。
一个人的才干和品行要不要“路遥”“日久”才能鉴别出来,不能一概而论。在具有现代管理和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机构,对一个人能力和品行的鉴定,基本都有一套比较公认的考核指标,比如一名销售奇才成为公司栋梁,不必七八年十来年地“鉴定”;你是技术骨干,能不能解决技术难题,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品行嘛,遵纪守法就是最好的品行。
营造自由竞争,友好合作的良好氛围,让所有人找到他最合适的位置和角色,那么所有人都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适用于静态的,封闭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本身包含着对人才的扼杀,只是从被扼杀的人中,发现幸存者而已。
从这个层面来讲,尊重人的社会,远比尊重人才的社会,更值得期待。道理很简单,所有人的才干得到发挥,社会总福利当然要比少部分人的才干得到发挥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