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一说出自爱喝葡萄酒的美食家。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随后,欧洲移民带来了葡萄种子,却发现很难在美洲大陆上种活。而美洲原生葡萄酿出的酒又味道不够好。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嫁接出新品种,酿出“新世界”的酒。“新世界”的理念,移植到音乐上,寓意欧洲古典音乐传入美国后,也经历了一番新的探索。黑人音乐、印第安音乐的融入;爵士乐的诞生,打破了古典音乐言必称“德奥”的局面。纽爱的风格,也是一种“新世界”。
因而,今晚开幕音乐会以“德沃夏克的美国问候”为主题,再现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124年前首演的辉煌。1892年,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受美国国家音乐学院创始人珍妮特·瑟伯夫人之邀,坐船前往纽约。在这里,他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助他走向巅峰。这首曲目第二乐章融入了黑人灵歌的特质;第三乐章受到印第安音乐《海华沙之歌》的启发。在将曲目交付纽爱首演前,他添加了新标题《自新大陆》,表示“这是来自新世界的印象和问候。”
明晚,纽爱将与吉尔伯特演绎“马勒记忆”,曲目是这位巨匠的《第七交响曲》。如果说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宣告了“属于美国的交响乐”诞生,那么马勒在出任纽约爱乐总监的3年间,奠定了后世辉煌的基础。另一位纽爱辉煌奠基人、著名作曲家伯恩斯坦曾说过:“我就是马勒。”
7日晚,“暗潮汹涌的爵士乐”凸显了美国音乐的融合特质。去年,马萨利斯受纽爱委约,创作了《第四交响曲》“丛林”,这首曲目既热闹又黑暗。届时,“双子星”纽爱与林肯中心爵士乐团,将联袂带来“丛林”的中国首演。这对超级组合的携手,即便在欧美也是千载难逢。
注重音乐启蒙与发展的纽爱,还将与4日晚带来“纽爱少儿音乐会”,预示着“未来世界的希望之声”。在“小作曲家”项目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把自己的乐思谱成曲。今年登上舞台的两位小作曲家,一位是来自西非的11岁男孩伊赛·拉比乌创作的《生命是一种节奏》。另一位是中国15岁的冯书雅,在西藏创作的《玛尼石回忆录》。这些曲目也都是更为广阔的人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