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有感恩反哺的先进人物。全国首批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者程茵,在大学就读期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直升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通过勤工俭学提前归还贷款,完成学业,毕业后选择留校投身于学生资助工作。在她身上体现了诚信、感恩,从受助到助人的优良品质。
他们中有少数民族学生代表。来自广西的壮族姑娘潘樱梅,进入大学后在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身公益活动,参加支教工作,成为传播大爱的“公益达人”。
他们中有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弄潮儿。上海师范大学的谢宁来自东北农村,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扶下,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谢宁毕业后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公益演出,回馈社会,把艺术送进校园和社区。他还与上师大学工部合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和实习就业岗位。
此外,还有更多的成才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正能量感召着周围的其他同学。
● 华东理工大学 高羽烨
从先天失聪到赴美深造
华东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发生了感人的一幕,本科毕业生代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高羽烨的发言赢得满堂掌声。她说:“我是一名聋人,我的发音并不标准,但我会努力说好每一个字,请大家谅解。”高羽烨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她出生后也很快被诊断为失聪。在困境中,她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以全校艺术生中文化课第一、专业课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华理。
刚上大学时,高羽烨在给四年后的自己写的信中说:“四年后的我是一个坚强、有个性、爱挑战的学霸,希望能说好每一个字,克服每一个困难,努力实现每一个目标。”果然,大学期间她的作品《彩猴王》获得了2015年亚洲大学生生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眼泪》等作品获得2016年中国大学生艺术设计比赛优秀奖。四年里,这个安徽姑娘获得了综合课程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工作奖、荣誉学生等多项奖励,还即将赴美国的大学深造。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由于听力障碍,老师们课后帮我辅导和复习功课的情景。是他们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导,才有了我今天的些许成绩;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学校各个岗位上的老师对我这个特殊学生的关爱。我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华理的胸怀,从他们身上学到华理人的精神。”她说。
●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舒辉
好政策助我实现“工匠”梦
“我来自安徽铜陵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求学深造成为家庭的一种沉重的负担,也成为我想早日工作、支撑家庭的期望。2010年9月,在国家双农免费政策的帮扶下,我得以就读于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舒辉说,在校期间没有了经济上后顾之忧,在老师们的教导下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先后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星光计划”大赛数车项目全能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学金、全国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加工项目个人一等奖等殊荣。也正因为这样的优异表现,毕业后他被上海市航天八院149厂录用。
舒辉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参加工作以后,在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之余,他依旧刻苦钻研,逐步成长为八院最年轻的骨干技师。他说:“作为班组中青年技能骨干,我还担负着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阀门产品攻关任务,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加工方法,完成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阀门、空间对接机构、空间导电滑环等一系列精密件的加工任务。”
2017年是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实施十周年的日子。舒辉被评选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他表示,要把学校、国家给予的恩泽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铸就自己的“大国工匠”梦。
● 上海交通大学 利文浩
求学路不忘饮水思源
“七年来,如果当初没有得到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我最终也很难在学习和科研上取得好的成绩;如果当初不是学校在我们团队困难的时候大力帮助,可能我们早就散伙了。”说这番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利文浩。
当年入学之初,利文浩却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活费而备感迷茫。为了兼顾学业,弥补因为兼职而耽搁的部分课程,他大学第一学期基本上没有休假日,每天都是早上6点多起床、凌晨近1点钟睡觉。后来老师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帮他申请了3000元国家助学金。第一年的学业成绩达到了年级前10%,他也获得了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后他获得了三次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了保送交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在读研时,利文浩和伙伴们创立了公司,研发出国内首个手机安全系统。公司初创时几乎拿不出钱来维持正常运转,此时,又是学校主动提出为他们提供包括办公孵化场地、客户资源整合等全面的服务,解决了创业公司的燃眉之急。通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并与国内外多个企业建立了深入的产业合作。“学校与国家的帮扶,助力我实现梦想。正如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所传达的精神,如今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那份一定要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责任。”他说。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