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大城市正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既可节省机构养老所需要的大量场地、资金成本,也可以化解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就近、长期接受专业化养老护理的后顾之忧,又能通过送老人到社区养老机构暂托、暂住而为持续在家照顾老人的儿孙获得短期休养、喘息的机会,不啻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三大养老模式中承前启后者,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实践中,利国利民的社区养老模式却遭遇尴尬,今年国内多地公务员考试都以“社区养老为啥被嫌弃”作为面试问题,部分社区老人宁可去远离社区的养老机构或呆在家中也不愿接受社区养老服务,其他居民对在小区内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持抵触情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困局?
之所以部分社区养老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社区养老机构化。不少社区认为只要专门划出一栋楼或一些区域,再设置若干床位,聘请一些穿着制服的护理人员,社区养老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由专业养老机构在小区内开设分部省事。真正提供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大都提供长期入住服务,而之所以不少身心功能已达需要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程度的老人仍选择社区养老,主要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而选择社区养老的老人的绝大部分也并不愿长住在社区的养老机构中,他们同样倾向于经常呆在自己家中以享天伦。因此,社区养老不应照搬机构养老,而应构筑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除了在社区养老机构中必须提供的常规养老护理(就餐、排泄、沐浴)服务外,这个体系至少还应包括医疗护理功能如送转诊体系,康复功能如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心理慰藉疏导等服务功能。显然,仅靠社区养老机构自身不可能配齐上述所有功能,而是需要整合全社区乃至所属街道的相关资源。
其次是社区养老资源与其他资源的融合度不够。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大部分居民社区的面积量较小,又几无可能增加。尽管如此,不少社区仍然采取专项用地的方式,将部分区域或建筑的部分楼层、房间专设为养老机构。如此,区内提供其他种类公共服务的空间资源必然更为有限。这一做法,放在本地居民较多、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或可取得居民的谅解,但放在外来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程度偏低的居民社区,恐怕很难获得支持。对此,在空间资源甚至人力紧张的社区,应着力融合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尽力实现空间上一房多用,人员上一岗数能,设施上一台共用。
养老事业发达国家的居民社区里,老人、儿童甚至三代人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一起参加游戏、参与活动、接受同一支专业人员队伍照料、护理的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值得借鉴。如老人与其他居民在同一时间段使用同一场地或设备确有困难的,也可安排时空交错使用,一如博物馆同时接待多批客人参观时的做法。当然,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养老服务人员的高素质、多技能是前提和关键。如果能实现社区内公共服务资源的多用、共用,是可以在老人和其他居民之间实现互谅共处的。
社区养老的成败干系重大,如不能很好地建设、维持,则既会大幅增加政府因扩建专业养老机构而需要承担的各类成本,也会因愈发需要专业性、长期性的养老护理而加大老人所在家庭的各项负担。当然,只要实现社区内外资源的整合及融合,完全可以破解目前部分居民社区在建社区养老过程中遭遇的困局。
(作者为留日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