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有需求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到《汉字风云会》,从央视热到地方卫视,关正文说,汉字节目的持续,不是因为市场空间大,而是因为汉字本身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普遍接受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加上互联网对语言的激活,使汉语正处在重新焕发生命力的节点。这时候,增加常用字量,拓展词汇,增加更微妙、准确、生动的表意能力是必然的。”关正文颇有几分骄傲地说:“我觉得这次最大的创新是颠覆了综艺的功能。以前的综艺都是娱乐的、休闲的,《汉字风云会》也是综艺节目,但首次变娱乐属性为课堂属性,很多老师、家长反映说,这个节目具有刚需属性,是孩子们暑假必看的节目。”
《见字如面》的成功更能说明观众很需要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关正文告诉记者,这个节目75%的观众在29岁以下,这个群体反馈的需求,与大家对互联网受众的表面印象完全不同,“第一季播出时,很多观众表达了对信件解读的更高预期,要求节目的解读更深入、更具个性和启发性。”而第二季节目除了有更多明星嘉宾和学者参与读信和解析,连入选信件的质量也普遍优于第一季,“这要感谢全国的观众,几万人参与了信件的推荐活动,很多人拿出了自己的珍藏,更多专家贡献了专业的意见。”
创新空间大
关正文也关注到市场上一些节目对《见字如面》的模仿,竞答类文化节目更是成为几大卫视的标配,但他依旧认为,文化类节目的天地广阔,他说:“最近好几位朋友问我,文化节目就这么几个题材、几种样式,还能创新吗?我说,谁说文化节目就几个题材?题材太多了。现在看着少,是因为跟风的多、重复的多、山寨的多。文化节目最大的挑战是启动新题材。”关导笑笑继续说:“凑巧了,我们每次启动的,都是别人没碰过的题材,比如汉字,比如成语,比如信件。每次新的资源启动,都会从零开始,因为谁都没有经验,谁也不知道你要干什么。这个过程特别辛苦,如果运气好,也会让人特别高兴。你读完信,就有人会读日记,这很正常。”
至于未来,关导也有很明确的计划,“接下来我们要做读书节目,一定要做。大家都在说读书重要,但是现在公共平台上没有一档有影响的读书节目,这成了我们的心病,也是我们很久的梦想。”曾在全国作协工作多年,历任作家出版社编辑、《小说选刊》副编审等职的关正文坦言:“这个节目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然早就有人抢着做了”,但他同时透露,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方案,而且会与非常时髦的“开心麻花”合作,“现在正在准备,争取早日拿出节目来。”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