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书展将于8月16日至8月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出发,或呼朋唤友,或举家而行,或只身前往,共赴这场一年一度的“书香盛会”。各类精彩讲座、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签售会等900余项活动等你来参加。好书纷呈,本版采撷一二,为读者朋友提前送上一缕书香。
决战华东
荡气回肠
《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为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战争系列之一。本书讲述了华东野战军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创新改造俘虏兵化敌为我、充分发动群众支援战争的特点,以及通过情报、渗透、策反等工作,在华东战场不可思议地吃掉国民党军的精彩过程。
书中重点介绍了七战七捷、莱芜大战、激战孟良崮、山东大反攻、淮海战役、向江南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紫石英”号事件、战上海等内容,读来荡气回肠。
中国高铁
大国重器
《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是社科领域第一本关于中国高铁的理论读本。作者徐飞是中国高铁权威研发重镇西南交大校长。
本书在全球视域下审视中国高铁的成功实践,重点探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高铁“走出去”之国家战略,从国际经济、外交政治、文化与文明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深刻阐述高铁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骨架、开启“高铁外交”新时代、再造“地缘政治”新版图、重塑世界金融新秩序、重构“新陆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独立自主
活出风采
优雅地老去。想起这句话,脑海中总会跳出奥黛丽·赫本的影像,好像女人变老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她了。
年轻时,你可以可爱娇美;中年时,时尚精致;到老年时,没有比优雅更让女人有底气。张曼玉说:“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是美呢?人不一定要美,美不是一切。美要加上滋味,加上开心,加上别的东西,才是人生的美满。”
张曼玉的这段话出自林奕华写的《随性张曼玉》一文,收录在《优雅绽放》一书中。这本书由上海妇联和《新民周刊》社共同策划,选择了专栏作家毛尖、林奕华、姚谦、恺蒂、孟晖等人的杂文集辑而成,他们笔下的女人各具风采,都活得恣意,活得潇洒,绽放最美的自己。
在本书的序言里,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写道:优雅可以是美丽温柔,香风鸣珮;优雅可以是淡泊从容,无惧得失;优雅可以是精神富饶,爱之深沉;还有一种优雅,是心有猛虎,冲破藩篱。在某种意义上,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女性,才能真正优雅起来。
平凡院士 大写的人
这是一套值得放在孩子们书架上的书。《院士怎样做人与做事》分上、下册,介绍了16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做人与做事的经历、感悟与思考,图文并茂,生动可读。
书中介绍了桥梁大师林元培、核物理学家范滇元、医学泰斗吴孟超等院士的事迹与趣闻。他们当中有的从小成绩很差,后来通过刻苦努力成为在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书中很多内容都是鲜为人知的,讴歌了自认为平凡的院士们的高洁品格和远大志向。通过对院士的采访和交流,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多好,做人尤为重要。书中院士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工作经历充分细述了这一点。
作者方鸿辉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所编图书曾获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大奖。本书作为宋庆龄基金会-合众公益基金“家有书香”读书分享活动,由作者主讲,为放暑假的孩子们进行人生观教育。
老字号古韵谱新曲
自然万物中,老树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论是有了多少年纪,一棵茁壮的老树,只要有了春天,它依然会兴致勃勃而粲然花开,毫不逊色于自己的青年或者壮年,也因此成就了无数佳话。
上海的岁月,积淀了许多堪比老树的上海市宝,那就是上海的老字号企业。几乎所有生活在上海、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慢慢长大的人,都受惠过它们的美好,得益于它们美味、便捷、喜悦以及幸福。从杏花楼月饼到凤凰牌自行车,从大白兔奶糖到上海牌手表,莫不如是。特别是,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市场大潮大浪的冲击,以及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颠覆,它们中有蒙尘失色的,但更多的是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依然生机勃勃,甚或凤凰涅槃又熠熠生辉的。它们的身上,流淌着上海的血脉和精髓,承载着上海的特质与风韵。某种意义上说,是它们丰富多彩的存在,带给了世界那座美丽的、叫做上海的城市。
今年新年伊始,新民晚报经过周密筹划,推出了50篇《老字号·新气象》连续报道。打头的,就是创出了“杏花楼馒头”新传奇的杏花楼,而此后的每一期报道,同样篇篇精彩。从上海牌手表有了陀飞轮,到凤凰牌自行车分享共享单车的时尚;从锦江布局全球连锁酒店集团,到光明把乳业做到全世界,这些老字号与时俱进,时时擦亮金色的品牌,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更亮的风采。
某种意义上说,新民晚报来记录老树新花,也十分恰当。今年88米寿的新民晚报,是迄今文脉最为悠长的一张报纸,也是上海的老字号,它的历史是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部分。新民晚报记录了上海的变迁与发展,商业的起伏与兴旺,包括了老字号们曾经带给上海的点点滴滴。当这些老字号躬逢盛世、容光焕发之际,叙事留史,新民晚报当然责无旁贷。
将在本届上海书展上首发亮相的全彩图书《老树花开无丑枝:上海老字号古韵悠悠谱新曲》(朱国顺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汇集了新民晚报《老字号·新气象》采访的上海50家老字号的精彩报道与报纸版面,为上海留一份美好的都市文化记忆。
“夜光杯”里品上海味道
“爱夜光杯,就是爱上海。”去年夜光杯创刊70周年,作家陈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不少上海人对此深有同感。“我是从小看《新民晚报》,读‘夜光杯’长大的。”这是提到“夜光杯”三个字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是的,“夜光杯”里,有上海的味道,上海的气韵。
“夜光杯”是上海百态,是你我百姓。穿梭市井,放眼世界,从中到西,从邻家到远方,“夜光杯”浓缩百感交集、杂陈五味,讲述的,是寻常人的精彩,生活里的智慧。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读“夜光杯”,也是一个“悦读、悦心、悦人”的过程。
2015年初,“夜光杯”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在新民邻声APP上,“夜光杯”频道也每天与读者在手机上见面。在文字载体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方式或许会改变,但优美的文章、隽永的文字所具备的抚慰心灵、滋养生命的力量不会变。
两年多来,“夜光杯”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得到了各方朋友的大力支持,将作者、读者、编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过了70岁生日的“夜光杯”,依然有着青春模样,常办常新。
收在这本书里的,是我们精心选出的“夜光杯”向新媒体转型以来点击率颇高、广受欢迎的文章,共71篇,一来作为纪念“夜光杯”创刊71周年,二来也是尝试一种新编法。
构想本书之初,我们希望书设计得轻便些,更便于携带,这样,我们的文字可以更多陪伴你。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有空了,翻来看看,让你会心一笑,感到城市的暖心、乡愁的回味,我们就满足了。
纸短情长,唯加倍努力,不负大家厚爱。(本文为《爱夜光杯 爱上海》后记)
8月22日13:15-14:15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签售,“夜光杯”“上海珍档”编辑和名家作者将为读者签名留念
海上传奇 城市乡愁
上海的路,大多是改过名的。愚园路却奇迹般地自命名起,贯穿于各个时代而未曾易名。历史沧桑在这里留下串串印痕。成就了上海滩上一个传奇。
人们在这里既能看到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维新志士的激昂慷慨,外国侨民的奇异身影,爱国志士的锄奸壮举,也能听到共产党人的爱国宣传,商贾政客的匆忙脚步,舞厅赌场的特有喧闹,还能感受到上海演变在这里反映出来的阵阵脉动。
愚园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郊野水乡,经越界筑路,历经一个世纪的不辍建设,而最终成为当下充满现代性的大都市街区。它复杂、丰富、多层的社会内涵,它的市井文化、弄堂文化、社区商业、大雅大俗等特点都使之成为研究上海市民社会的一个典型样本。而翻开愚园路这部石头大书,通过《愚园路》这本书总结的荡马路、穿弄堂、入堂奥、听故事、有感悟五步阅读法,我们可以读取上海自东向西的城市生活发展史,找到上海城市建筑风格演变的脉络,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最终从历史人物大开大阖的命运中悟达自己的人生。
作者徐锦江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对此地有着他人所难有的温情、亲切与体味,加上其搜罗特丰,文笔优美,故此书实是呈现社区文脉之力作,抒发城市乡愁之佳构。
给你展示一个真实的上海
2004年,新民晚报新创版面“上海珍档”,传递一些读者希望了解半个世纪以前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的信息。尽管是局部的一鳞半爪,但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这个版面已积累了近500篇文章,基本覆盖了上海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读者和历史文化学者的关注。即将在2017年上海书展和读者见面的《溯影老上海》,就是从这些文章中精心挑选、编辑出来的一本书。
全书分五个部分,即老事体、老克勒、老地方、老生意、老马路。所谓老事体,是指发生在老上海的一些曾经产生轰动效应或不为人知的社会新闻、秘闻;所谓老克勒,是指西学东渐、欧风美雨吹进上海后,上海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呈现和记录;所谓老地方,是指老上海建造的一些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有的已经消失,有的物是人非,有的依然存在;所谓老生意,是指上海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出现了许多新的生意经和经济活动,对当今的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所谓老马路,是指开埠之后,上海开筑了许多便于交通的道路,建造和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开启一个时代的风气。
全书十几万字的篇幅,涉及老上海都市生活主要方面,堪称袖珍版的上海历史百科全书,再加上作者均是深谙上海历史的专家,他们以通俗的文字勾勒出老上海的基本状况,并配以相当数量的历史照片,融可读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