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观友谊商店
王汝刚
  王汝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档名牌节目——广播剧《滑稽王小毛》,我作为王小毛的演播者之一,隔三差五会去电台录制节目。

  那时,电台位于北京东路2号,东面临近黄浦公园,西面就是名声显赫的上海友谊商店。这里终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次我路过,总也会不自由主朝友谊商店看几眼,内心萌发好奇,心驰神往想去游览友谊商店。当然,我也明白,友谊商店的商品价格不菲,不过是想去轧轧闹猛,看看白相相。

  不过,这个念头在当时是属于一种奢望的。要知道,在商品匮乏的时代,普通市民是不能够随便进出友谊商店的。它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充满了神秘。

  机会终于来了。几年后,有关领导布置给我一项重要演出任务:友谊商店即将举办店庆活动,要求我与李九松参加庆祝晚会,并且为中外来宾表演节目。

  主办方委派一位办事员与我联络、沟通。这位办事员本着外事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主动介绍了一些情况:

  早在1952年,为了外事工作的需要,在上海大厦开设了规模不大的“国际友人服务部”。后来,在南京东路东海大厦正式开设“上海友谊商店”,成为面向国际友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服务的特供商店。1970年,友谊商店乔迁到外滩原英国领事馆内,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私密性很强。路人只能看见高大建筑物上八个大字:“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985年,友谊商店华丽亮相于北京东路40号。建店多年来,接待外国政要、国际名流数以万计。特别是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友谊商店为外宾服务可以说不遗余力,不计成本:只用一天时间,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赶制5套礼服:为菲律宾马科斯夫人采购1000只金华火腿。赢得国际友人赞誉。

  尽管办事员介绍得很详细,我还是没有头绪,于是,我向他提出,能否实地考察一下,开开眼界。办事员表示,自己无权答应,但是可以向领导请示。

  几天后,传来消息,欢迎我们参观友谊商店。不过,涉外单位规矩多,一是必须晚上八点后进店,二是人员不宜多。

  我和李九松等人终于踏进了友谊商店大门,发现这里气派果然不同,商品琳琅满目,环境高雅整洁。名特产品、紧俏食品以及进口商品,应有尽有。

  当时的友谊商店除了商品供应丰富,政治氛围也很浓厚。有些陈列商品与宣传标语硬性结合在一起,留下一些有趣的场景:迎面的大橱窗布置得十分醒目,商品陈列错落有致,摆设着彩瓷福禄寿三星、漆器工艺大花等工艺品,有趣的是,橱窗上方却挂着大红标语:“坚决支持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我和李九松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连大气都不敢喘,悄悄地跟着陪同人员享眼福:食品柜台的话梅糖、大白兔奶糖、酒心巧克力;化妆品柜台的珍珠霜;文具柜台的圆珠笔;玩具柜台的长毛绒动物……这些现在看来极其平常的商品,当时都是市场紧俏品啊。九松轻声问:“阿拉能够买点什么吗?”陪同人员回答:“这里不用人民帀,只收兑换券。”九松叹口气:“唉,我没有海外关系,哪里会来兑换券?”我与九松打趣:“下个月,我们不要去香港演出吗,你想想办法呀。”九松笑着说:“要么我到香港去认个过房娘?”

  经过实地采风,我们对友谊商店有了新的认识,编写了独脚戏《友谊花开真鲜艳》,歌颂了友谊商店的职工热情服务的崇高思想,取得了良好演出效果。

  随着时代变迁,友谊商店早已褪去高贵而神秘的光环,面对如今物质充盈的商品世界,当年的一段经历,成了恍若隔世的记忆,使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出去走走进化论
参观友谊商店
歌声回响在美国一号公路
外星人来度假
情僧诗僧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参观友谊商店 2017-08-17 2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