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放弃高薪,创办“阅读马拉松”;鼓励“读进去”,举办“阅读赛”~~~
放弃高薪,创办“阅读马拉松”;鼓励“读进去”,举办“阅读赛”~~~
放弃高薪,创办“阅读马拉松”;鼓励“读进去”,举办“阅读赛”~~~
放弃高薪,创办“阅读马拉松”;鼓励“读进去”,举办“阅读赛”~~~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弃高薪,创办“阅读马拉松”;鼓励“读进去”,举办“阅读赛”
“阅”是一个字
“读”要一辈子
朱光 肖茜颖
  沈阅(见上图)看到书展人气高,是心中窃喜的:“这说明阅读人口多啊!”这位80后书虫和两位朋友创办的公益项目“阅读马拉松”旨在让更多人学会深入阅读。从最初30人参赛到如今千人规模,她和伙伴们相信小项目也能爆发大能量。

  沈阅的父母就爱书。在她还没出生之前,父母已想好了无论是男孩女孩,都要起名为“阅”,“他们希望我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她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阅读,“我偏爱历史、社科类书籍”。在全职投身“阅马”公益项目之前,沈阅供职于500强企业,从事市场工作。“当时特别忙,是个‘空中飞人’,不过再忙我也会挤出时间看书。”

  被书滋润的生活无比美好,她要把开卷有益的快乐带给更多人。离开公司后,她创办的“阅马”,就致力于真正读懂一本书。因为,她发现,很多人并未读完一本书,反而更依赖别人的总结来快速获取一本书的观点。“这是否背离了阅读的初衷?我们希望让更多人能真正读进去”。

  2016年1月9日,“阅马”举办了第一场实验赛,规定每一位读者在6个小时内读完《山寨中国的终结》,并且完成阅读理解、写下读后感。此后,“阅马”便延续类似模式,只是比赛用书在不停地更换,涉及《重读经典》《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工作的未来:移动办公及创业的另一种可能》《蔡澜的小世界,大味道》等等。谈到选书的标准,她介绍说,“一本我读过的好书,20万字左右的体量,以社科类为主。”如今,“阅马”已成为全国参赛人数最多的阅读赛事。

  放弃高薪工作,全职公益项目的沈阅现在需要打临工谋生,“但是每一天特别开心,周围还有一大帮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我觉得这事情特别有意义”。

  沈阅提到,随着“阅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参赛名额也紧张起来,“有时候报名时间是从零点开始,读者会调好闹钟起床秒杀比赛名额”。参赛者的投入也令她特别感动,“有人提前完赛,却一直不愿离开,赛后他们告诉我‘很久没这么安静投入地读一本书了,这样的感觉无比美好’。”2016上海秋季阅读马拉松赛个人赛冠军柳小曼曾表示参赛初衷并不是为了成绩,“‘读书是一个人的狂欢’,但狂欢背后是孤独和寂寞。在参加阅读马拉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爱书人,终于可以有人一起分享了,读书变得不再寂寞”。

  在沈阅看来,阅读是一个有持续性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复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说过,‘我们今天的智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古老的、追求安宁平静生活的方式,和追求新奇、不断进取的奋斗当中,寻求一种适度的平衡。’阅读便能带来这样的平衡,我想要帮助更多人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圣地。” 

  首席记者 朱光 本报记者 肖茜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51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孽债》进城后“还清”
“阅”是一个字 “读”要一辈子
让作家走上舞台
明日书展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5“阅”是一个字
“读”要一辈子
2017-08-21 2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