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版的“愚公”
沈栖
  沈栖

  近日赴河南新乡采风,我尽情领略了南太行的风光。雄伟壮丽的红崖绝壁令人炫目,曼妙秀雅的山乡风韵令人留恋,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郭亮村逶迤着一条高5米、宽4米、长1300米的石洞公路。

  这是郭亮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悬崖峭壁上人工开凿的一条挂壁公路。

  传说此地曾发生过汉朝末年王莽时期周君大将带领兵马与以郭亮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交战。农民起义军敌不过周君的军队,逃亡到辉县太行山。上山全凭一条傍山羊肠小道,周君不敢强攻,遂屯兵山下,农民起义军趁隙安然离去。为了纪念传说中的这位不凡人物,当地人就把这个无名小村定名为“郭亮”。

  岁月荏苒,朝代更迭,两千多年过去了,这里还是巨山封路、峭壁挡道,宛如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村民欲步入外界,只得靠一条凌空的天梯。

  上世纪70年代初,新上任的郭亮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和大队长申明凯上林县参观了红旗渠,倍感振奋,生了“凿洞修路”的念头。在山崖上劈出一串巨洞连接成一条长廊,谈何容易!且不说危险系数极高,技术难度也是难以想象,面对硬度超过花岗岩的绝壁红岩,施工的器材还是相当原始的铁锤、钢钎之类。他们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6个生产小队拿出了所有公共资金,还卖掉了1000多只羊、70多头牛以及大面积树木,自筹资金9.9万元,下决心完成这项艰巨工程。

  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郭亮村13名党员背负着全村的梦想打响了劈山凿路的第一炮。五年的时间里,即使严寒酷暑也没有一天歇工。在不影响农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力施工,青少年和老年人也都加入到开路的队伍里,清理渣土、搬运石头。一寸一寸地凿,一下一下地撬,他们用血肉之躯攻克了千辛万苦,当代“愚公”——郭亮人终于开凿出一条挂壁公路,1977年5月1日竣工通车。

  我们一行参观了“挂壁公路展览馆”,这些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当年郭亮人战天斗地的艰辛岁月,这些生锈的工具彰显出平凡的郭亮人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同时,我们也采访了当年的领军人——大队长申明凯,虽说他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当年宛如隔昨,他自豪地说:“我们终于能够坐上汽车走出大山,走向祖国各地,也让世界人民走进我们郭亮!”

  日本人曾拍摄专题片《开拓太行山的人们》,称其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美国媒体誉其为“全球最奇特的18条公路之一”(名列第三)。现如今,郭亮村已成为4A级旅游胜地。在这里曾拍摄了电影《清凉寺的钟声》《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天高地厚》,使得原先籍籍无名的“郭亮”声名鹊起,也使得横穿绝壁的人工隧道这一惊世奇观誉传遐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51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民宿是用来住宿的
潮湿的心灵
现代版的“愚公”
航天飞机的辉煌与悲怆
行动更有生命力
荷花(钢笔画)
仅仅过了半年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现代版的“愚公” 2017-08-21 2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