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李平书与陈其美
现在说说李平书与陈其美。
先让我带领读者前往这个时空点:1911年11月6日,上海光复后的第三天,在上海县城内的旧海防厅官署里,超过60人相聚在了一起,他们都是上海光复的有功之臣,代表着将清帝国上海地方政府一举推翻的三方势力:同盟会、光复会和绅商。说得详细一点,陈其美代表着同盟会,李燮和代表着光复会,李平书代表着绅商。
三股势力谁也不买谁的账,光复会与同盟会之间尤其如此,随着上海光复,他们将当初的明争暗斗推向而今的白热化,相对来说,绅商处在一个两不得罪的位置,但绅商们似乎更靠拢一点同盟会。在第一上海,随着腐朽不堪的清帝国地方政府被摧毁,所谓的三股革命势力,立马就展现了争斗的腐朽一面,某种意义上,这与后来的制度无关,与时下的意识形态也无关,它关涉的还是远远不够完美的人性。
那个下午发生了一件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李平书主持会议,60多人中有人提出,上海是个交通大埠,光有军政分府还不够,应该推举一个沪军都督,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是以此为号召,向南京进军;二是作为东南门户的守卫。
历史对这时刻、这场面的记载有点语焉不详:事情似乎这样发生了,先是大家的话没有说上几句,陈其美的把兄弟黄郛掏出手枪,指向李平书,并大声说道是陈其美第一个冲进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的头功属于他,这样的人不做沪军都督谁还有资格?
最后,6日的这个下午,在清帝国其实还没有真正垮台的这个下午,在南京城内张勋的清兵们还虎视眈眈的这个下午,第一上海的三股革命势力,经先头的勾心斗角,再经瞬间立刻要发生的你死我活,最后,还是获得了暂时的平衡:陈其美成为沪军都督,李燮和、李显谟成为十参谋之一,而李平书,则被陈其美十分大度(至少表面上十分大度地)约定了如下权限:保卫地方一切事宜,划归民政总长李办理,本都督得一意编练军队,筹划征计大计。
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同意下,李平书的权力范围一度达到怎样的深、广度呢?“关于外交、财政、军务、警察等项,应赴民政总局声诉;关于卫生、教育、道路工程等项,应赴自治公所声诉”。
民政总局最高首脑是民政总长李平书,也因此,外交、财政、军务乃至警察等方面权限理论上全归李平书,自治公所呢?它的主持者亦是曾经与李平书一起为上海地方自治作过不懈努力的骨干们,让他们来把持上海的卫生、教育和道路工程,基本上也就等同于让李平书做一个统领。此外,还不能忘了陈其美将军务也归于李平书,又任命李显谟为沪防全军统领,所谓的沪防全军统领,手中有炮队营、盐捕营、太湖营、沪军营、巡道工队等清帝国遗留下来的将近6000人马,当李平书任命李显谟同时担任商团总司令时,间接地,民政总长李平书似乎将上海军队也可以节制。
1911年11月,李平书似乎囊括了一切。
李平书,代表上海绅商势力的李平书现在有事情要做了。
历史作了如下记载:他首先废除了百货落地捐和筹防捐。随后呢,他将三个谋财害命的狱囚拖出狱外斩立决,对谋财害命的亡命徒,相信无论是封建者还是民主主义者,斩立决的那个判断都一致的;李平书还做了件大事,将当年江苏藩台处领到的并存放在江南制造局的10万两库平银一股脑儿全送到光复军手里,这让王一亭、沈缦云们大喜过望;他还做了这样的事情,将上海本地及苏、镇、扬、浙、鲁、皖、鄂各路敢死队的索饷要求给予一一摆平,这件事情的要害处在于他让一场可能对共和上海的动乱消弭于无形中。当然,重中之重的一件事情,由他主导拆毁了上海的老城墙。我必须强调在那个年代,李平书看到拆城后于第一上海在交通、卫生等方面的种种有利之处,李平书一定也觉得拆城给予上海的那种象征性意义:古老的上海城墙,属于清王朝的一个物象,它代表了旧政权的全部腐朽和罪恶,拆了老城,将其彻底摧毁,不充分证明了新的时代——民国时代——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