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很美。其实共享汽车,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假使给“共享”定个范畴,那么,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这种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甚至是刚在上海出现的共享儿童车,属于租赁公司对外开展业务,是短时租赁,只不过人工服务转变成智能扫码等,电话沟通变成手机操作。而此前出现过的各种专车,个人开私家车出来接单,这个才能是“共享”,某种程度上说,黑车运营也算共享,只是不合法。
如此说来,目前提到的“共享”汽车也不过是一个伪命题,说到底它是租赁。
当然,类似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规模到底能多大,尤其在公共交通日益发达、共享单车已经解决好最后一公里行车难的上海,这个还真不好说。
唯一能肯定的是,现在所谓的共享汽车,成本相当高,除去车价,光是一个城市道路的停车费,就够运营方头疼的了,更别提车辆的维修保养费用、油费或者充电桩费用。在实际使用中隐患也不少,例如,怎么判断用户用车时是不是酒驾;出了交通事故,是用户担责还是共享平台担责;扣分、罚钱的违章罚单怎么处理,也是一个问题。
而对于用户来说,如何保证随时能用到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前有听说在西南某地,有人开共享汽车去超市,结果,购物出来发现无车可享,这种有来无回的用车体验,估计没有人愿意碰到。还听说有人在高速休息站上个卫生间,共享汽车被人扫码开走了……这种哭笑不得的经历,也是没人愿意体验的。
总而言之,这个只有投入看不到产出的商业模式,想要把规模做起来,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做大,对唯利是图的投资方来说,难度不小。
再回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汽车,也就是私家车主在闲暇时段把爱车共享出来,租赁给别人使用。可是,平时连车都舍不得外借的车主,有几个会愿意把车租给素不相识的人呢?
无论是商业逻辑,还是个人消费心理,共享汽车看上去很美,但仍然是一个伪命题。 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