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汽车制造业主要经效指标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增幅低于全国平均值。汽车与全国工业大类经效增幅平均值相比,1-7月营收49182.6亿元,同比增长12.1%,低1.1个百分点;其中主营收入47936.9亿元,增长11.8%,低1.3个百分点;利润3966.1亿元,增幅11.9%,更是大幅低9.3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成本在继续上升。前7个月营收成本41737.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主营成本40344.9亿元,增长12.3%,两项成本增幅,均高过营收和主营收入。市场越难,企业习惯于降价、让利和加大广宣,经营成本势必呈继续上升态势。
三是工业增加值持续走低。工业增加值增速虽处10%以上,但下滑势头不容忽视,1季度15.3%,上半年13.1%;1-7月13.0%,其中7月11.8%(而去年同期高达22.9%)。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因而与GDP直接挂钩,直接显示对GDP的贡献度。
四是期末库存预警频拉响。与全国性的厂商工业产成品“去库存”持续推进相反,汽车厂商库存预警频频拉响。7月末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2.5%,乘用车厂家库存增加7万辆,1-7 月乘用车销售率95.08%,厂家库存也处高位。
五是PPI和CPI同比双降。汽车出厂价格(PPI)同比,7月微降1.4%,1-7月平均下跌0.4%;作为消费品的乘用车零售价格(CPI)同比,7月下滑1.8%,1-7月平均回落1.5%。PPI和CPI同比双降,自然也影响到企业行业经效。
市场决定效益。今年卡车市场很不错,拉动商用车市场;乘用车市场相对于去年,陷入低迷状态,乘用车1-7月销售增速跌至1.95%,累及汽车(总体)市场前7月增速仅为4.10%。去年特别是四季度,受政策因素影响,乘用车市场透支销售,去年年底增速重上两位数。今年尽管有“金九银十”,有年末冲刺,由于同比基数很高,如能实现5%增长的预期,已经是皆大欢喜的事了。就是5%的增长,也难于改善目前汽车制造业经效状况。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