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包蓓姹。记者问为何没选择城市而是去了乡村,包蓓姹答得很简单:“因为爱那些孩子。”
现在的包蓓姹是奉贤区青溪中学的副校长,她笑言,当年自己是“一不小心当了支教老师”,最终在乡村扎下了根。
放弃城市选择农村
2006年初夏,还在上大四的包蓓姹进入淮海路一知名企业实习,原打算一毕业就进公司当个“金领”,可就在签约前几天,她在校园里看到上海鼓励应届毕业生下乡支教的通知。自小怀有教师梦的她,瞒着家人报名笔试并顺利通过。接到通知书,她向家人摊牌。名校毕业,放弃城市选择农村,父亲有些不能理解,母亲也担心独养女儿去乡村能不能适应、会不会误了宝贵的青春。
可是,包蓓姹很坚定。平日里,她常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农村孩子读书难的种种场景,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去帮帮他们。当时她的想法是:“支教两年,回来再孝敬父母。”
2006年,包蓓姹踏进了奉贤钱桥中学,看到简陋的操场、低矮的教学楼,她愣住了,简直无法将这里与上海国际大都市联系起来。这里师资力量奇缺,包蓓姹报到后就一肩挑起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学及班主任的工作重担,还要为学生上思想教育课;任教第一年的下半年,她又兼任历史与生物课的教学工作。很快,包蓓姹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她的公开课在校、区各项展示课中崭露头角,她成为上海市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
一句“承诺”让她留下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思念父母的包蓓姹准备离开乡村回到城市。可是,一件意外的事却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注定不再是一个任期短暂的支教老师,而将在这里扎根。
2008年的期中考试,她执教的班级的英语平均分竟意外超过所有平行班。当包蓓姹高兴地在课堂上宣布好消息时,突然有个学生说:“包老师,我们做到了,下学期你还会继续教我们吧?你答应过的。”包蓓姹这才想起,曾有学生问她:“包老师,你是不是下学期就不教我们了?”为了安抚学生,她脱口而出:“如果你们这次期中考试有进步,我就继续教你们。”没想到淳朴的学生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那一刻,包蓓姹发现,学生们那么爱她,她的心已经跟他们紧紧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她更认识到:短时间的支教无法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乡村教育同样需要她这样的名校毕业生。
新建学校赢得信任
2013年,一所新的初级中学——青溪中学,在奉贤区东部一个偏僻的居民小区建成招生。师资奇缺,包蓓姹又冲到第一线,成为这里的德育中心主任和数学老师。“第一年,偌大的校园里,只有50多名学生和20余名老师。”包蓓姹告诉记者,当时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学校要求放学后必须将每名学生都送到家长手中。为此,她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一个学期后,一名家长发来短信说:“您每天都把我的孩子送到车站,居然一直坚持,我很感动。”
新建中学如何赢得家长信任?包蓓姹和同事们做的只有一件事:认真备课,踏踏实实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在她的办公室里,数十本教案高高叠在一起,这是她3年多时间的教学积累。如今,青溪中学在当地小有名声,许多毕业生升入心仪的高中。家长们愿意把孩子送到青溪,学校的学生数达到500余人。
11年光阴,包蓓姹始终坚持在乡村教育的课堂上,而她的许多大学同学已是“金领”,在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包蓓姹的收入待遇与他们相差悬殊。时常有人问她:“大城市的名校毕业生,怎么甘心在这个小地方呆着?”她这样回答:“在这里工作,在孩子们中间,我感觉到爱,我很快乐,我爱这个工作,这就是我愿意当一名乡村教师的全部理由。”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