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变样 学习热情被激发
方臻告诉记者,实验小学与教科院开展的《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课题始于2012年。起初,并没有得到全体家长的认可。“作业减负我们支持,但也担心影响学业。”方臻不止一次听到家长矛盾的心声。
以更少的作业量,获得更多的认知效能;让学生有更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间的关联和应用……实验小学为全新的作业设计改革,定下了七大原则。老师们开始尝试放手——机械设计类作业,作业量交由学生决定;中、高年级学生可主动选择难度,主动挑战更高水平的作业。
若在以往,语文上完一篇课文,等着孩子们的总是几道课后习题。但是,当语文老师汤秀芝写完五年级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最后一笔板书时,发现孩子们仍沉浸在希腊神话故事中,眼神专注而期待。于是,汤秀芝决定,让作业变个样。在她启发下,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各个版本的《希腊神话》。一篇语文课文,引出了一项以“穿越古希腊”为主题的“长作业”。在两个月时间中,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制作电子小报、陶俑,撰写读书笔记,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形象地呈现了他们眼中的古希腊。
类似的变化,在各门学科中发生着。自然课有一项课后作业“数米粒”,要求学生回去统计一把米粒中好的、坏的、有瑕疵的各类米粒数量。第二天回收的作业里,不少学生很“凑巧”地回答了整百整千。学生们老老实实告诉老师,“数一把米粒费时费力,太麻烦了”,同时,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用“数一小瓶盖米粒”取而代之。看着孩子被激发的探究热情,一些原本因为内容与考试无关反对这类作业的家长,现在却建议教师以后每一个学期开展类似的作业活动。
课堂变身 不满足你讲我听
作业的研究引发了实验小学的“鲶鱼效应”,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情绪投入?2014学年,实验小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建设“灵动课堂”。数学课上,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前,学生会拿到一张不同年级、学科自制的“研学单”。单上有“我的经验”“我的学习”“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四小块区域,学生只需用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可完成。他们在课堂上看到的不是既定的公式定理,而是学单上自己和同学凭生活与学习经验甚至想象得出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天七节课,如果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对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收效就太低了。”方臻认为,课堂不应是冷冰冰的满堂灌,小学阶段要给孩子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这样,他们才会生长出求知的意愿、勇气和能力。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潘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