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欸乃”这个词,你会觉得它长得很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是看着这两个字,就隐隐觉得有浅浅的诗意飘来。美是没有意义的,但倘若她唤醒了那些深藏于心底、流淌在血脉的种子,并让它们生根发芽、迸发出绝美的花——那一切就变得有意义了。
能孕育出这样词语的永州,自然也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所以柳宗元在这里挥毫写下赫赫有名的《永州八记》,“欸乃”一词,自他同时期所作的《渔翁》而始如诗。失意的柳宗元在这里登山入林,披草而坐,于失意沮丧中细细咀嚼着幽泉怪石、青树翠蔓的洒脱不羁、自由安逸,然后有所顿悟……所以他暂且放下了满腹踌躇,于“烟销日出不见人”中觅得了“欸乃一声山水绿”。
而我,又从中听到了什么呢?坐在苏州山塘河画舫上的我暗自思忖。
欸乃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我听到了面团在案板上搅打的声音,看似刚强实则轻柔。
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每当在这炎暑日蒸的时候,奶奶总是会亲手为我做绿豆糕。于是,长长的夏日在这一块小小的糕点中,开始变得幸福起来。厨师多半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因为和面要费很大的力气。可是在这绵甜细软的绿豆糕中,凉凉而甜甜的味道让我尝到了奶奶的温柔……
欸乃的声音在脑海回荡,我听到了针线在布上穿行的声音,看似柔弱实则刚健。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那一门手艺——在这手起针落之中,是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撑起了这弥足珍贵的文化。在苏州镇湖的绣品街上,临窗的绣娘手指翻飞。苏州的美就这样一针一线地被留存在了栩栩如生的绣品中。我又倏地想起了曾经遇到的一个导游,那个平凡但又不普通的姑娘。
在朋友的推荐下,这次苏州之旅我们跟着的是一个约莫花信年华的女子。这位导游虽然年轻,但秀外慧中。她不仅讲解详细生动,大大小小的事也安排得井井有条。只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去镇湖玩的时候,她特地带我们到了旁边的绣品街上。一开始我认为她是要向我们推销绣品,心里有些不喜。可她只是介绍了一下苏绣便让我们自行参观。趁着休息的时间,我怀揣着疑惑向她提问:“导游姐姐,你为什么要向我们介绍苏绣呢?”她轻轻地抿了一口水,“因为我不希望这么美好的东西被人们忽视!”她的眼睛亮亮的,仿佛有光在闪烁,一切的光华都聚集在这睁眼的刹那。清秀的容貌也在这双流光溢彩的眼睛的映衬下变得美丽而耀眼起来。“我的母亲是绣娘,可是因为学习这份手艺太苦了,连她都不想让我学刺绣。现在坚持这份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如今我所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接受……”
山水其实一直都是绿意盎然,只是因为心态的转变才突然被发现。而传统文化的美其实一直离我们都不远,它们蛰伏在我们的血脉中,等待着枝蔓繁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