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离外文书店很近,某日午休时顺便逛进去到进口音像制品展台看了看。当下能买到正版古典音乐音像制品的地方不多,外文书店算是一家。稍加浏览,便被中唱公司引进的著名作曲家作品精选集系列吸引住了,该系列都是10CD的套装,基本都是名家名团名演,当即挑了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与马勒的三套精选集,每套90元左右,堪称价廉物美。
拿回家最先欣赏的是马勒精选集的10CD,涵盖了他的九部交响曲,《大地之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柔板乐章,声乐套曲“旅伴之歌”中的四首歌《当我心爱的人出嫁时》、《清晨我走过田野》《我有一把闪亮的刀》和《心爱的人有一双蓝眼睛》,以及根据德国著名诗人吕克特的诗创作的两首歌曲《我呼吸着菩提树的芳香》和《我不再在世上存活》。一遍听下来感觉不错。其中,笔者最欣赏的还是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一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与《大地之歌》,瓦尔特不愧是马勒的得意弟子,深得大师音乐艺术精髓。
瓦尔特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一位拥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指挥大师。从1894年到1907年,瓦尔特一直追随马勒,当他的助手,从马勒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1901年,主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马勒将瓦尔特召到身边,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指挥。马勒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让他受益良多,瓦尔特后来回忆道:“马勒要求节奏精确无误,严格遵守力度及其标记;与歌唱家一起努力满足他的要求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因为我生来过分倾向于音乐中的感情因素、表演的戏剧性和诗意,以及作品中内在精神的充分体现,总之,为了保证作品的生动性而不惜牺牲音乐的精确性。马勒则教导我:排练时要精确,再精确。”瓦尔特对马勒的交响乐创作也有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他的内心世界复杂而充实,充满着音乐,充满着激情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充满着哲理性,又有强烈表现感情的愿望和能力,所以他能够使个人的音乐语言服从于交响曲式的严格规定。这一曲式支配着他的创作活动,他能把一些丰富、多变化、零散甚至紊乱不堪的素材发展成为内容空前丰富、新颖的佳作。”作为马勒最后一部完整交响曲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去世后的1912年6月26日,由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的。
由于是马勒的嫡传弟子,因此,瓦尔特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与《大地之歌》,呈现出了与别的同类名家版本中不一样的面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就以《第一交响曲》为例,瓦尔特的处理严谨细腻,乐句的展开非常充分,每一个音符都演奏得清清楚楚,颗粒饱满。然而音乐并不凝滞,在严格尊重总谱的基础上,瓦尔特充分发掘了作品中的歌唱性。末乐章乐队全奏的尾声,瓦尔特的处理异常扎实严整,又明亮辉煌,是我所听过的几个“马一”版本中最漂亮、最让人信服的。
记得多年前,在大剧院听一外国名指挥执棒的一场音乐会,上半场演奏的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序曲不太理想。半场休息时,与沈次农先生交流看法,他提到上世纪70年代末,小泽征尔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访沪,演出的曲目中也有《命运之力》序曲,波士顿乐团在小泽的指挥下,将这首乐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演奏得清清爽爽,音乐的走向清晰到位,让他感叹这就是世界一流乐团的水平!可见,无论是瓦尔特的“马一”,还是小泽征尔的《命运之力》序曲,他们的艺术处理都秉持了严格尊重原作这一原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演绎。戴着镣铐跳出美丽的舞蹈,相比缺乏依据的天马行空、不知所云,更能体现艺术家的匠心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