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近年来的进步,像一阵清风,在医疗界激起了阵阵涟漪。那么,这样的模式能不能产生鲇鱼效应,撬动原有格局,让患者看病不用必去公立大医院,甚至有时看人脸色、跑上跑下,换来个别医生不抬头就开出的一张处方?
从现状来看,我们离这样的愿景仍有距离。不过,就长远而言,社会办医还具备很大的潜力。我国坚持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但二者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共赢,甚至可以互相促进。形成这样的良性局面,需要进行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行政框架。一家医院能否立足,主要看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我国的医疗专业人才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水平高的专家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大医院。这些医生都属于事业单位员工,在职称晋升、学术平台、社保福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导致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的人才交流困难,也带来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落差。公立医院医疗水平高,社会办医只能在配套服务和边缘领域上下功夫,从病人的角度看双方各有短板。国家出台多点执业的政策,就是希望通过人才流动,让核心优质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有利于社会办医发展的政策,不仅能有机衔接好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还能让健康中国建设更具活力。(李红梅 刊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