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在线教师与由乱而治
薛世君
  薛世君

  最近在媒体上看到报道,说是由于监管跟不上,很多在线教育平台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或平板,就可以让学生与外教、名师“亲密触电”,内容和形式十分灵活,这是欣欣向荣“生长”的一面;师资质量良莠不齐、公职教师兼职、没有明确行业标准等问题不一而足,则是令人担忧的“野蛮”一面。

  之前,曾经有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引发过一阵子轰动:一节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共有2617名学生购买,据在线教育软件的工作人员介绍,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授课老师一小时收入可超万元。“时薪超万元”的现象,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赞叹技术的进步,让学生花很少的钱就能听到一堂优质的课,比那些收费高昂的辅导班便宜多了,不失为均衡教育资源的妙招;也有人咋舌“在线教师”的超高收入,担心这会“引诱”学校的老师们“不务正业”转移工作重心,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立场不同,看法也就南辕北辙。对“在线教师”这种新事物,教育主管部门倾向于定义为“违规兼职”,一旦老师们都想着“在线”挣钱,学校教学秩序不就乱套了;相关平台运营方,则不遗余力将之描述成“互联网+教学”和“分享经济”的杰出成果。

  其实,不光是“在线教师”,很多新兴事物刚一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有很多“先天不足”,也总是伴随着很多质疑的声音,在经历过“野蛮生长”后,经过不断地博弈磨合才实现由乱而治。网约车平台公司迅速扩张那会儿,很多地方都如临大敌,直到2016年底从中央到地方的网约车政策陆续出台后,网约车才从监管的灰色地带走进法律法规的阳光地带;共享单车刚“占领”各大城市街道的时候,又是占道,又是人为损坏,有的地方被城管暂扣没收,有的地方被取缔清理,后来大家接受了、习惯了,共享单车普及了、规范了,才成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绝佳选择。还有“海淘”,也是历经了“偷漏税”的质疑,告别了“免税时代”,才迎来了跨境电商争奇斗艳的发展。面对此类新兴事物,最需要的是一份宽容、耐心和理性。

  就拿“在线教师”之类的平台来说,优秀教师的个体价值需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也需要均衡,为什么在社会上有“在线教师”,学校不能有“在线教师”?这个时候,教育部门应该做的,恰恰是拿出包容的胸怀和改革的勇气,去顺时应势,该监管的时候加强监管,该规范的时候出面规范,共襄“在线教育”的时代盛举,而不是一味地盯着“违规”、“搅局”,一棍子打闷在地,或者嫌麻烦就懒得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接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99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金山教育
   第A26版:汽车周刊
   第A2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8版:广告
礼让斑马线,不做焦灼的违法者
大叔志愿者
民生建设没有终点站
激发社会办医的“鲇鱼效应”
如今的“朋友圈”
在线教师与由乱而治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在线教师与由乱而治 2017-10-11 2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