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投诉中,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量高居第一位。主要问题有:一是在销售时隐瞒刮蹭、补漆、漆皮受损等汽车真实情况,甚至有事故车、问题车二次销售的现象;二是汽车本身质量不过关,出现电瓶没电、提车3个月就出现自动熄火等质量问题;三是汽车维修技术不过硬,维修服务质量差,多次送修仍不能排除故障;四是擅自使用质次价廉的汽车配件,未按约定使用原厂配件,而以伪劣配件替代等问题;五是有消费者贷款提车时被加收金融服务费,甚至车辆交付后长时间拿不到汽车合格证等;六是合同纠纷,经销商没有充分尽到告知合同条款的义务,且合同条款模糊,存在经销商单方面加重消费者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现象。
与发达国家成熟汽车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措施,无论是从政策的制订层面还是现有政策执行层面都并不给力。每年“315”日前后,国内相关部门和组织,以及媒体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每年曝光的案例中几乎都有汽车,平时久久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一下子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社会与媒体的穷追猛打之下,很快就有了说法。因此,对于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一年一次的“315”俨然成为维权的 “保护神”。
今年2月汽车召回大幅飙升,计有14家车企累计召回汽车2501496辆,同比增长360.83%,环比增长649.42%,这类赶在3·15晚会前“抢戏”的做法耐人寻味。汽车消费权益保护不应该是一个只在“315”才被提起的话题,对于厂商而言,坦诚面对消费者投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何时“315”不再是大家的焦点话题,那就说明汽车消费环境确实有了大的改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车消费维权之路将越走越宽,消费环境将日益改善。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