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李先生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退休后一直帮着照顾孙辈,近来渐渐力不从心,时常胸闷、气促,有时还会头晕、眼花。他周围的同龄人不少都有冠心病,他认为自己多半也是这个毛病,就一直服用别人推荐的保心丸治疗自己的“冠心病”,可是症状并没有缓解。周围的朋友为他着急,纷纷“出点子”让他去“装支架”或者给心脏“搭个桥”。
无论“装支架”还是“搭桥”,在明确治疗方案前,心脏内科的专科检查必须先完成。可是,经检查医生发现李先生的心脏问题不是冠心病,他的“冠心病”与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冠心病也可表现为胸闷、气促,但缺少诱发冠心病的基础,他从不抽烟,多年来血脂、血压、血糖也在正常范围内。另外,一般情况下,患者服用保心丸后,冠心病症状会有所缓解,而他服用保心丸后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病情加重。最终,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心室壁略肥厚。冠状动脉CTA等检查结果印证了医生的推断:李先生心肌明显肥厚而冠状动脉未见明显阻塞。李先生无疑是患上了心肌病。基因检测的结果亦显示,李先生及其儿子携带了心肌病的致病突变基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舒先红教授分析,心肌病是一类遗传性心脏病,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甚至猝死。它和冠心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虽然临床表现可能相似,但是发病机理有很大的不同。想象心脏是一座房子,心肌病是房子的墙壁坏了,冠心病则是墙内的水管坏了。确诊为心肌病后,依据疾病的程度,医生会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手段有药物、微创手术和外科手术等。当然,心肌病和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不同。心肌病患者未询问医生而服用冠心病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还可能加重病情。
李先生的儿子非常紧张自己携带致病基因,感觉就像怀揣炸弹,不知何时会引爆。舒先红教授解释,虽然携带这个致病基因,却暂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这是由于遗传性心脏病的发病年龄较晚,而且个体间也不完全一致。年轻的携带者很可能还未到发病年龄,而没有任何症状,甚至常规检查结果也是正常的。她提醒致病基因携带者,只要做到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不必过虑。
胸闷、胸痛等症状常常让人认为得了冠心病,然而,某些相对少见的心脏病也可以表现出类似的症状,例如心肌病。患者要信任医生的诊治,通过心脏彩超、冠脉CT、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得明确的诊断,特别是越吃药身体越坏的“冠心病”患者一定要及时“刹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唐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