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届音乐节由世界级大咖唱主角不同,此次音乐节植根于中国传统并聚焦逐渐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的中国音乐新声代。借助世界音乐节的平台,唱响“中国声音”。
马帮乐——
西南丛林里的呐喊
马帮是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马帮乐队所坚持的音乐传承方式,也正是这样沿路收集传统民族音乐遗珠,融入现代化表达。
近年屡获嘉奖的“南派世界音乐”演绎者马帮乐队,融合了南方原生态山歌、彩调、桂柳腔、摇滚、雷鬼等元素形成独特的南派世界音乐。乐队成员精通各种奇特而美妙的中西乐器,在演出中运用大量的民间乐器和民族和声,主唱阿钢的唱腔极富冲击力,粗犷的鼓点,嘹亮的唢呐,高亢硬朗的男声,成为马帮乐队独特的听觉标识。
即便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也登上过世界舞台,马帮乐队依然坚持部分歌词用方言演唱,在主唱阿钢看来,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方言渐渐势弱,坚持用方言演唱,既是为着一份传承的责任,更多则是出自内心自然表达:“用方言来唱,最能唱出心声。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音乐,让世界听到西南丛林莽原之上,自由嘹亮的呐喊。”
用方言——
唱歌贴近自己祖先
同样以坚持方言演唱来维护传统的,还有海洋民谣乐队——“玩具船长”。玩具船长乐队成立于2008年,是一支以潮汕南澳岛方言为主要特色的海洋民谣乐队。
乐队的创作灵感源自汕头南澳岛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作品内容讲述的是南澳岛民与大海之间的故事。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民谣、流行和雷鬼元素,歌词充满诗性的玩味,加上来自海洋的味道,形成了玩具船长独特的风格——真实而不失人情味。他们将民乐、西洋乐与南澳方言糅合在一起,就像一部渔民与大海的微电影,借每一个故事唱出了一代又一代潮汕青年的平凡生活。
他们是新一代潮汕文化的推广者,南征北战演出时,四个年轻人都会戴上自己标志性的草帽,用南澳岛方言唱出心中的民谣,在他们看来:“用方言唱歌,是为了贴近自己的祖先。”
蒙古调——
“调味”唤醒摇滚记忆
即便是在很多摇滚迷都叹息“摇滚已死”的今天,图利古尔的出现依然能唤醒不少人对摇滚的渴望。
这是一支根植于蒙古音乐的中国乐队,图利古尔以传统的蒙古曲调为基础,制造出享誉国际的吟游摇滚。他们用呼麦的表现方式继承了民族的传统,也用吉他、Cajon、贝斯等现代乐器向传统挑战,通过全新的编配与融合,彰显着新民族音乐中的力量和张力,更通过对电子元素的运用,让他们的作品听上去更加细腻丰满,令人深深沉醉。
近年来,图利古尔屡屡登上世界各地的大小舞台,唱遍了欧洲,领略了留尼汪岛和印度的风光,更在新西兰和瑞士登上了iTunes世界音乐销售榜单之首。
无独有偶,热衷将蒙古音乐融入前卫艺术摇滚的还有歌手海青,他自幼学习古典吉他,渐渐迷上摇滚,后又深入了解蒙古民族音乐,收集民谣并学习呼麦。从民族再回到摇滚乐,一路缓慢地行走,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