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生活中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注入一份思想,那么我们一定会以惊诧的目光,看到蕴藏在生活表层下精彩的光芒。
前不久,在今夏“云雀”台风袭扰上海的前夜,我在参加友人聚会后,匆匆起身赶忙返家。据气象预报,受“云雀”影响,半夜前后会有大雨来袭,为赶在大雨之前都能到家,友人们特意把聚会结束在自认为恰当的时间。
不过,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当我坐了半小时的地铁,走出站台不到百米,头顶上就飘来了冷飕飕的水滴。起初因为夏天的闷热,加之路旁浓密的树林,雨水穿过树丛,水滴似有似无的,给人送来的是惬意的丝丝清凉。依照经验,我估摸着天公的这番美意,可伴我一路回家。
哪承想,刚跨过一个弄堂岔道,雨水就像浴室里开启的莲蓬头,哗哗地从天而降。我迅即把手中的布包顶在头上,三步并作两步,慌不择路地朝最近处寻机躲雨。幸好不远处有家水果摊店,我便一头冲了过去。雨愈下愈大,在来往奔驰的汽车大光灯照耀下,看去真如同有着无数个莲蓬头将水向路面使劲喷注,织成一道道银晃晃充满了激情的水幕。好在,此刻我已站在了水果摊店门檐的雨篷下,由淋雨者即刻转换成了观景者,心头颇有了几分额外的得意。
身处仅一开间门面的水果摊店避雨,那逼仄的空间,雨可躲,但躲不了店主人关注的目光。我甫一转身,正与女店主那捎带着热情的视线相交。着一件粉红色衬衫的女店主,大概已有不惑之年。也许是见的客人多,女店主很大方地招呼我进店堂落座,与我随兴聊起了天。
女店主是山东菏泽人,夫妻俩在上海打拼有20多年了。他们一开始在浦东地区谋生,白手起家,几个竹筐是全部家当。每天凌晨早早地去批发市场购进水果,随后在大马路旁兜售,晚上住在浦东郊区农民出租房。一切以最简朴的生活方式过着日子。他们俩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出于对生活的责任和担当,先在浦东金桥租了一个小店面,让漂泊不定的生活安定下来。接着夫妻俩分工明确地各自分担生活的辛劳,丈夫每天起早贪黑经营好水果摊店,女店主照顾好孩子及家中的生活,小日子一天天开始变得安稳和滋润起来。
我问女店主:你们在上海的这番闯荡,难道没有过惧怕和退却的念头吗?这时,她的丈夫从里屋走出,一脸笑呵呵地回话说:“我读过点书,对大上海有一种神往。出生于浦东的一位杜姓海上大闻人也卖过水果,他有一句名言:只要水果不烂,保你发财。我对此印象特别深刻,我们菏泽出产苹果,我对水果的脾性了解。”看来这两位来自山东的“新上海人”选对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走对了谋生的路。
本是打招呼式的谈话,无奈摊店外,风雨阵阵,没有一点停歇的迹象。在“云雀”的陪伴中,我们聊天自然更加尽兴。摊店的夫妻俩感慨直言,上海人有礼貌,懂规矩,就是少了点吃苦精神,这为新上海人立足这块土地倒是创造了条件。他们很自豪地表示,虽然在上海谈不上是事业的佼佼者,但眼下,在这座城市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两房一厅的房产。不仅如此,女店主更用特别幸福的口吻强调,对于今天的生活,让她感到最骄傲的是他们的女儿。她闪动着泪花说道,女儿在上海生,在上海长,想着她,我们风餐露宿、心甘情愿。为了女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从浦东跨江,到浦西中心城区另辟新路经营生意。女儿不负所望,一直学业优秀,终以高分跨入同济大学校门。学成毕业,现在是上海某知名建筑设计所任工程设计师。女儿的今天,不能说实现了他们对生活全部的梦想,但从话语间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女儿未来的期许,已是他们当下对生活最精彩的憧憬。
翌日,“云雀”似乎只是与上海轻轻一“吻”,就抽身远去。然而,昨夜风雨中的“邂逅”,则让我为之难忘,尤其是对“新上海人”那种为实现生活的美好理想,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心中更平添了几分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