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险资纾困产品的行业维度的关键词是“竞争力”和“稳定性”。其实投资,不论是机构专业人士还是中小散户,都离不开收益率和风险度两个核心指标。竞争力对应收益率,稳定性对应风险度。在宏观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大行业,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细分行业,其面对贸易战、政策导向等风险暴露的程度、未来收益的确定性和波动幅度都会有所不同。险资产品优选的三大行业:大消费、科技和公用事业,都有着各自的痛点和优势。大消费类例如食品饮料、医疗保健等,周期性弱,业绩虽增长平缓但胜在稳定;科技行业例如5G、电子等,作为受“质押”之困比例相对高的行业,虽有贸易摩擦的风险如影随形,但有战略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其未来的高成长性是值得期待的;类似的公用事业行业也是取其稳,服其需。
筛出了需要帮值得帮的行业之后,再来关注上市公司本身的资质。监管层强调过纾困并不等于大水漫灌,为了引导优胜劣汰的市场良性循环,纾困之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投资价值也是必须考量的维度。此维度则有更细分的筛选角度,一方面是考察基本面,公司的主营、历史业绩、增长预期、资产质量、现金流、市值、流动等等指标;另一方面是考察公司的治理结构,即公司的行政架构齐整与否,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核心管理层,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失信或其他的负面信息。
然后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维度:有的专项产品明确提到,希望标的公司能够愿意转让5%以上股份及一个董事会席位。险资争取标的公司的话语权是可以理解的,险资作为资历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方,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治理管理等提出建议,作出约束等,都是对公司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如何把握量和度,不对公司经营造成影响,是需要后续反复推敲的一个焦点。
投资者们应该关注纾困政策推进和落实,看险资如何出手接盘,就能搭上专业投资者的顺风车,让他们替自己选股。长江证券 陆志萍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