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3月,上海光机所被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国家科研科普基地,自1996年被纳入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后,该所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在的上海光机所,正依托大科学装置,用多元化手段助力高端科研资源的科普化,也通过嘉定、浦东和南京等科普场馆,助推长三角科普领域一体化发展。
近期,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追光逐梦”第二季系列科普微视频陆续上线,与第一季高大上的前沿科研成果的普及不同,第二季在科普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采用主持人对话及现场小实验的形式,更多展示了接地气的生活中的光学小常识。自推出以来,不少都成为了“网红”科普作品。
面对有科普热情的科研人和研究生,上海光机所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追光逐梦”系列微视频、“七彩之光”系列科学课程的创作中展现自我。所里还积极培养科普讲解员,多名科研人在各层面的科普讲解大赛中表现出色。
在全国科普日之际,上海光机所科普志愿者带着光学互动小实验、“七彩之光”科技课堂走出科研院所,一路进驻全国科技周上海会场,再次奔赴青海泉吉。“志愿者们在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在3天时间里承担了20节科学课程、1场科学晚会、1场科学知识大PK,还排演了3部科学话剧。”上海光机所科学传播主管李沙沙说,“我们从他们眼中看出了对科学的渴望。或许我们种下的科学种子,未来某一天能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也能见到上海光机所科研人的身影。科学家们指导高中生通过课题的方式完成定向研究,开题报告、中期小结、结题答辩一样都不少。“这是一个走近科学、规范学术、实现创想、发展兴趣的平台,也涌现了不少热爱光学又充满想法的高中生。”
在上海光机所看来,科学家做科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家和最前沿的科技是零距离的,他们既能应对各种提问,又能在短时间里点燃受众的思想火花。上海光机所还细分科普对象,青年人承担活泼、互动性强的受众;资深科研工作者则面向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受众。而在今年的上海科技节,上海光机所有望游园式开放,让公众一探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更多科研世界的奥秘。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