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 医学博士:紧握手术刀,不放笔杆子
易蓉
■ 由深渊中心翻译的国内首本讲述深海探索过程的译著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今后,我仍将紧握手术刀,不放笔杆子,做一名称职的医生,写一手漂亮的科普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复外科的博士生黄佳可以说是一位“幕后网红”——最近三年她忙于科研临床之余,撰写了200多篇科普文,用科学、理性、有趣的文字直击健康谣言。

  黄佳是个“学霸”,科研工作优秀,发表了多篇SCI论文。2016年,她在肿瘤医院参加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发现科普传播能够帮助建立医患关系。“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生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而科普就是目前作为医学生的我,可以践行的对患者、大众最大程度的帮助和安慰。”黄佳说。她投出了第一篇科普文章,敲开了不少知名科普平台的大门。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吓坏无数人的传言是真是假?》《<我不是药神火>了!慢粒你了解吗?》……结合热点科普医学知识、寻找有趣视角辟谣健康误区,这几年黄佳已写了200多篇科普稿,不少成为爆款。

  爱写科普文的黄佳也带动了身边人,同学读了她的文章,还会颇有兴致地讨教如何进入科普领域,黄佳都会一一作答。上海交大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的周晓博也在师姐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了科普写作,一年多来陆续写了二三十篇科普稿件。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黄佳和周晓博写科普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专业的医学知识,每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背后,他们都花了大量时间查询文献、资料,用做科研的态度来寻找“证据”,传播科学、击碎谣言。“科普让我把医学院的所学知识传播给更多人,通过提高读者的自觉意识,或许还能提早发现‘小病’,及时治疗。”周晓博觉得,另一方面,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其实教科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解答,而科普也令他从更新的角度反思医学。

  今年6月,周晓博即将毕业进入住院医师阶段,他默默许下心愿,将继续科普写作,传播科学知识。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日本/新民海外
科研高手乐做科普 击破流言种下科创种子
中科院 上海光机所:打响光学科普品牌
彩虹鱼:科学家带大家向深海“进发”
90后 医学博士:紧握手术刀,不放笔杆子
“非典型科研人”左文文:做科普要有情怀
新民晚报新视界A0490后 医学博士:紧握手术刀,不放笔杆子 2019-03-31 2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