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博士、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在其中担任了“双重角色”:她既是学生的辅导员、又是他们的指导老师。这是左文文加入上海天文台时的梦想——“做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大家,同时让青少年了解科研究竟如何开展。
她曾策划过“恒星之旅”和“星系之旅”两场科艺展览,参观人数过万。“首次策展时,从脚本的编写、漫画人物的绘制都是一肩挑,效果并不如意。后来还是在一位做游戏动漫朋友的义务帮助下才完成了展览。”左文文回忆说。第一次的磕磕绊绊让她明白,时间得用在刀刃上。第二场展览,她请专业团队介入,自己负责科学内容的把关,效率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提升。
她发现孩子们喜欢在动手探究中学习,于是参考国际上物理类STEM课程,以银河系为主题,设计开发了一套“银河系之how and why”课程。课程配备了课件、实验包,中小学的科技老师很容易上手。“比如需要让大家了解银河系有多少颗恒星,我们会让学生们通过数大米、再称重计算的方式来理解。事实上和科学家采用的原理是相通的。”左文文告诉记者。
“做科普还是要有情怀的。”左文文称自己是“非典型科研人”。早上7时到10时,在安静的环境下做科研最高效;10时以后到午餐前,适合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写写科普作品……如今的她已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牺牲肯定有的,科研相对进展会慢一点,但有失也有得,科普会‘逼’着我不断学习,每次看到自己的科普作品受欢迎也很有成就感。”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