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朴素的低音号》:桑克的都市行板
钟 鸣
  ◆ 钟 鸣  

  我读桑克文字最早是他译的曼德尔斯塔姆,因曼氏是诗人很难低估的诗家,爱屋及乌,便注意其诗来。认识桑克后才明白,他在东北边陲生活过,记忆很深,几乎可说,所有诗篇,即便眼前这本诗集,浓郁的都市风情都带了他的“兴凯湖”味,一种凝固被遗忘的情绪根植其语言切换:“兴凯湖/其实是荒凉的/那些高楼/改变不了什么”。

  英语中,character(书写单位的言)和word(口语单位的词)就分得很清,就写作而言,前为“个性”,后为“流水账”,桑克幼学英语,自当了解,故夫子倡“讷于言,敏于行”,即便西学,也认可语言是种行为,故渊含性命,性命非唯苟活,而是某种程度的个人史、感觉史,而桑克在这本排列奇怪的诗集中,提供给我们很像一种存在主义意义的“陌生化”,或用他的话说,即最低程度的存在。

  现代诗家,大致说来,一种是用话语消解性命,多陷新大话;而一种则依性命书写,即波德莱尔盼望的“石头的不变性和挽歌”,桑克的新诗集就有此特征。比如在那首《抒情诗》中,“灾祸分门别类,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不太显眼的一句,其实就埋了社会学“分类”的伏笔:尤其我们的语境,文化低度定义的人,心理混淆的成分便很多,原始人可以确信自己就是鹦鹉,而今天,歌星、品牌、微信、手机、豪车、消费本身都可以为替身,甚至我们习惯的行话、上班族的套路、无聊的闲暇,都可能让人错以为是积极意义的建设,转换为进步的概念,甚至现代性,而暗中损益的却是真正的现实感,现代性被现时代偷换,乃都市人最容易产生的错觉,尚无觉悟,那我们一旦有行为发生,怕就会落入诗人暗示的那种“启错模式”,错误成为模型,这是反讽,即我们在获得全然的价值前,价值就已被替代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句子:“发起去压力运动只会让压力锅不高兴。”这当然是一种近乎原始的混淆,而这册诗集,最大的特征,就是在散文有些颠三倒四的排列中,让人读到每个角落里发生的混淆与篡改,幻听或错视,恍若感冒悄悄地蔓延,诗集随之也成了一首诗,勿用换题,或就是作者要我们在所有城市都能见到的景观社会的喜剧……其实,诗人的意图也很明显,在背后提醒,思维分类的意义,也是一种清醒剂,一方面来自自然的物极必反,而另一面,则来自诗人下意识的醒脑,警觉什么呢——似乎是原来存在主义作家们讨论过的“对自欺的信念”,这个概念,来自萨特的小说《墙》,可以想象,“自我蒙骗”真的会像那厚厚的墙,稍不留意,便将我们心悦诚服地裹挟在内。这时,我想,桑克早年那种“凝固而被遗忘的情绪”,是换了戏台和都市电子语境的。

  所以,他的“朴素”和“低音号”,南方诗家不太受用,但对哈尔滨却尤为特别。只要是夏季,你让桑克先生带到斯大林公园、防洪纪念塔周围去转转,一切即兴的世俗化表演,让人熟之又熟,手风琴、管弦乐、俄罗斯名曲、西洋美声、广场舞大妈,加上红肠、格瓦斯、冰淇淋,人潮如涌,遂混合让“松花江竟然是一种薄荷味”,无人能抵挡那诱惑。至于诗人的防御,或最低存在,则是和尚念金刚咒似的,振振有词,把诗歌神话世界的精灵们搬到自己的大脑里来,像镜子的盟军、哈姆莱特、帕斯捷尔纳克、哈菲兹、东瀛青年一代诗人、过气的斯泰因、人云亦云的波拉尼奥……只要你熟悉的,念过的,都会一闪而现,在书写的记忆里,自当无害,在现实里,也有缓解的疗效,无非提醒,生活、诗歌、都市,都像一道缓缓的河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G20大阪峰会 新民直击 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人物/文体汇
   第A09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英国
   第A24版:加拿大/新民海外
新书速递
当库切遇到奥斯特
那些逃离的,终归要回家
《朴素的低音号》:桑克的都市行板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读书A13《朴素的低音号》:桑克的都市行板 2019-06-30 2 2019年06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