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7月2日在院线公映的纪录片《上海的女儿》,十分精彩地向观众叙述了一位杰出的上海女性——表演艺术家周采芹的传奇人生。
周采芹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16岁的时候,这位“在戏箱里出生”的少女就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表演,凭着过人的聪颖和美丽,很快就成了欧美熠熠闪亮的华裔明星,而在她的艺术创作中,一直呈现着强大的中国基因:她那讲述中国香港社会生活的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场场爆满,她发行的唱片里的中国歌曲风靡英伦,她饰演的007邦女郎让这个人物染上了东方风韵……周采芹有过众多的“第一”,比如她是第一位在伦敦和纽约两地领衔主演舞台剧的亚洲艺人,是第一位获得艾美奖终身成就奖的华裔演员,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位中国院士,是上世纪80年代到中央戏剧学院执教的第一位“回归”专家。周采芹的艺术生涯光彩夺目,可其实她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而《上海的女儿》这部纪录片就是用镜头细腻、详实、生动地展现了她的一波三折的生命历程。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陈苗与周采芹相识20多年,她一直希望给周采芹拍部电影,因为周采芹正直、坚毅、诚实的人格带给她持续的创作动力。这部取材于周采芹撰写的《上海的女儿》的纪录片样式独特,更准确地说是一部传记类艺术电影,由三种影像交织而成:一是周采芹及亲友的自述实录,二是故事片式的情景再现,三是周信芳经典剧目《投军别窑》和《打渔杀家》的舞台写意艺术。三种影像再与周采芹的电影、舞台演出的影音资料和照片相叠合,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历史的厚重感,凸显出周采芹鲜明的个性和风云变幻的时代跨度,从而在大处见时代真实,于小处见儿女情长,完成了这个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的讲述。
这部纪录片的戏剧张力来自于着力叙述了周采芹一生中的三个春天。第一春便是她在欧美的奋力拼搏;第二春是遭遇人生低谷后,60岁出演《喜福会》而重新崛起;第三春则是在75岁时饰演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贾母,这是她第一次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表演,由此实现了和祖国的文化联系。这样的三个春天,影片是用周采芹与周信芳的灵魂对话架构起来的,周采芹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贯穿了父亲周信芳关照她的一句话:“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年少出国前,周信芳给了她这句关照,不承想,这是他们父女俩的最后一次见面,也是父亲跟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们天各一方,而周采芹的人生却因此被父亲的这句关照打上了终生的烙印。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真正主题就是揭示作为女儿的周采芹,是怎样在漫长的海外飘零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原点,即她的家,她的父母,她的文化认同。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令人动容,高龄的周采芹终于回到上海,回到家中,面对墙上父亲的照片长跪不起,连连磕头。画面外,是周采芹的旁白,她说她一直身处海外,性格桀骜,从来不知下跪磕头,而此刻,当她以中国传统的礼仪跪拜父亲的时候,她明白了自己这一生其实一直在寻找一个中国女儿、上海女儿的角色,并以此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
历时6年拍摄完成的《上海的女儿》以其独特的叙事和镜头语言,受到国际影坛的高度关注,被认为参与了世界文化历史的全景画卷,以一个上海女儿的经历诠释了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开拓精神。影片结尾时,追光灯渐渐暗淡,而舞台灯光亮起,正在演出的周信芳辉煌耀眼,而他的女儿周采芹缓缓起身,走向舞台,两代人的追求和命运由此在一个舞台上交相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