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地看,大多数体育片的情节套路与晋级类的游戏差别不大,都要表现主人公如何一步步技能升级、过关斩将并走向胜利的过程。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一部优秀的体育片,需要在情感丰盈和情节曲折上做足功夫,以完全“操纵”观众的观影心理和情绪认同。
作为一部体育片,《决战慕尼黑》的核心悬念是:一支弱旅要在短时间内战胜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强队。这个情节框架中,真正吸引观众的是弱旅的进阶逆袭过程,以及主要人物所完成的内心成长或者获得的人生慰藉。以体育片的类型样式作为参照来看,《决战慕尼黑》在编剧思路上可能显得重心偏移,人物单薄,但突破的努力与成就也极为瞩目。
影片通过一场场篮球比赛将特定的时代语境摄入其中,用隐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细节作为填充情节的血肉,使影片突破了体育竞技的单一维度。而且,影片大大方方地“陈诉”,将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一些官僚作风、刻板思维以不乏诙谐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支国家篮球队中,我们看到了普通个体在强势官僚做法前的无力,以及体育之外的因素如何阴魂不散般渗透在比赛之中。至于队员,想叛逃的有之,隐瞒疾病者有之,趁出国走私者有之。甚至,队医还担任了监视者的角色,领队则只想着保住地位,官员则考虑的是如何不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正因为如此,影片没有生硬地凸显球队为国家荣誉而战的豪迈,而是毫不避讳个别队员的一己私心。这不仅使部分队员更具烟火气息和现实质感,而且让他们在团队的鼓舞下,在教练人格魅力的感染下,慢慢完成成长,开始为尊严与梦想而战,进而使影片在展现身体强对抗运动的魅力之外,也融入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影片为了区别于比赛实录,还为观众准备了几个“催泪瓦斯”:身患绝症的萨沙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最终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众人从最初嫌弃比赛奖金微薄,到主动将奖金捐献给教练,让观众看到了情义的分量;领队从明哲保身的官僚思维,到唤醒血性与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同样令人动容……也就是说,影片在苏美篮球队对决的主线之外,还设置了几条情感副线。例如,教练加兰任一开始主要是想为儿子赚手术费而接管球队,尔后历经了种种情感刺激之后,决心为了自己和球员的尊严而战。还有保拉斯卡斯,最初只想走私赚钱,甚至想叛逃,但后来为了球队的兄弟而战,为了个人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战……当然,这些情感副线因篇幅有限而显得不够饱满,未能形成对于观众更为震撼的情感洗礼,这算是一个遗憾。
本来,加兰任仓促接手球队时,队员明显对他有微词,主力队员谢尔盖更是不想与队员配合,准备靠一枝独秀完成个人表演。影片对于这些冲突的解决基本上搁置了,观众只看到,这支球队在一年之后无往不利,所向披靡。可以说,当影片沉醉于对比赛现场诸多细节的捕捉,必然会疏于人物刻画,遗漏更具冲击力的情感刺激和内心触动,甚至对于一支球队的磨合成长过程忽略不计,这可能也是情节重心的选择所必然伴随的得失。
好在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语言优势,大量运用特写、高速摄影、消声、快速剪辑等艺术手法,渲染强化赛场上的胶着状态,队员的战术、技术与身体之美,以及结局的峰回路转,对观众形成全方位的视听刺激和情绪掌控。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知晓了这场冠军争霸赛背后的国际背景之后,在感受了教练、领队、球员的内心起伏之后,“体育”之外的感动和荣耀同样令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