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前两天,我刚好听到两个孩子在聊天,一个说:“我家里有一个大的机器人。”另一个说:“我家里也有。”这个就说:“我家里有两个!”那个就回答:“我家有五十个、一百个”如果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个成人之间,则不免被贴上“吹牛”“豁胖”的标签。而这两个孩子在说完“家里一百个机器人”后,却是自己哈哈大笑了起来。他们未尝不知,自己说的不是真的,但没有谁在意这些。孩子有孩子沟通的方式,未必公平,未必合理,也未必有那么复杂的心思在里面。这样所谓的“攀比”,其实更多时候只是他们发起聊天的一个话题,邀请游戏的一个手段。也许他们只是隐约觉得“当我和你有一个共同点的时候,我们就能进一步做游戏了”。
我非常欣赏上一期文中那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当孩子在问:“为什么我家没有他家大?”的时候,他真的只是在问一个问题,他想要的是一个满足他好奇心的解答,而不是大人真的为他买一间大房子。我们就不要把问题想得复杂了。
——卫勍雯
我觉得小孩进入“社会”后,有攀比心是正常的,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硬要保护得很好,一点“较劲”的想法都没有,也未必是好事。只是,“攀比心”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作为父母,应该努力引导孩子们在“精神上进行攀比”。上学后,应该比比和同学谁看得书更多、谁得到了老师更多的表扬、谁成绩更好,而不是纠结在谁家的房子大、谁爸爸的车贵、谁穿的衣服漂亮。既然成人的世界免不了“攀比”,我们精心呵护的“小花朵”也迟早会知道,“比较之后”得到的虚荣感或心理打击,那就应该发挥“比”的好处、让“比”创造价值和动力,而不要落到了庸俗的负面里,这些其实都需要父母的引导。
——伊森妈
有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正常的。但父母的积极引导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与别家攀比,也不把各种名牌、奢侈品挂在嘴边,孩子应该不会对这方面有过多的需求。此外,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另外,也要注意从小做好孩子金钱观的教育。
——友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