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在所有的“鸡飞狗跳”中,大概以音乐学习为最。每次听到左邻右舍传来一声怒吼,接下来一般就会响起几下歪歪扭扭的琴声。我家,自然也不能“免俗”。
某天,听到女儿五音不全、支离破碎地弹着曲子,我的怒火终于忍不住熊熊燃烧了起来——一首曲子弹了一个月,竟然还这么“魔性”。接下来,我索性让她亲身体验了一下,什么叫做“魔法变身”,什么叫“魔音贯耳”。只见我一拍琴盖,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声音大吼了起来:弹什么弹!
吼完,怒火稍平,心跳开始恢复正常,喉咙有点疼,我倒回沙发,看着抽抽答答哭泣的孩子,顿时觉得一阵疲惫。我家是怎么掉进这么一个“天坑”的呢?
记得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曾斩钉截铁地说,绝不学钢琴、小提琴等一切乐器。原因是,爸爸妈妈没有学过乐器,无法从理论、实践甚至精神上支持孩子;乐器演奏得好坏,我们也听不出来。可是这份“决心”,很快就被现实扭曲了。孩子的小伙伴们,纷纷踏上了学琴的“阳光大道”。终于有一天,女儿提要求了,她也要学。我心里一百万个清楚,她学琴的动机,也许只是为了“攀比”:幼儿园的同学们都在学,只有她一个不会,实在没有面子。可人是群体动物,也不可能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看淡环境压力。
和绝大部分孩子一样,女儿学琴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快就让位于残酷的现实了。她每天必须练琴,要弹会、弹熟、弹好。每一首曲子、每一种指法、每一次左右手和声,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枯燥练习。远大梦想如沙雕城堡,一天一天用细碎的沙砾堆积,如有松懈,沙砾就倾泄如注。年龄在个位数的孩子们,还不大能理解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和乏味的反复敲击琴键相比,明媚的春光、彩色的蜡笔积木才是快乐。于是,每隔几天,家里就要上演一场哭戏。
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有3000万琴童,为全球数量之最。水涨船高,家长们的“野心”也随之蓬勃膨胀。据说,前些年钢琴考出音协的八级、十级已令人望尘莫及,如今,“高配”的标准是音协演奏级或者英皇高级别;此外,单学一门乐器已经不算什么,六七岁就开始学第二门乐器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你好,我就要更好!在学乐器这件事上,家长们又一次展开了“军备竞赛”。
我们这些“中国式家长”,是一群很奇怪的生物。明知道学乐器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却依旧不顾一切地投入,去换回一份多数要退场的经历;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未必有多少天赋,宁愿与人与己搏斗,去赌一个可能性很小的希望。
不仅是学乐器,还有学围棋、绘画、奥数……绝大部分课外学习,家长们都投入了200%以上的热情,把可能的兴趣爱好,变成培养孩子的标配。每一个孩子,仿佛都能成为身兼数能的文武全才。但我们往往忘了,大部分孩子,只是普通的凡人,而不是万里挑一的“超级战士”。我们用各种技能、本领去填满孩子们自由奔跑的时间,做了加法却忘了减法。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和钢琴说一声“再会”,等孩子自己想要好好学习的时候重新开始。可是我纠结的是,现在的退出意味着——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些眼泪凝结的小小技能,重新归零了;那些耗费的时间与心力,也就统统浪费了。
是现在“止损”,还是继续积累矛盾到忍无可忍再“止损”?
知易行难,这实在是个难题。
学琴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的热情往往只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曾有位钢琴老师对我说过:“孩子学琴的坚持,不如说是家长的坚持;哭着练和笑着练,效果其实没多大区别。”学钢琴,痛苦地坚持着,究竟值不值?琴童家长如何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加油站?欢迎读者参与讨论。邮件请寄:wyming@xm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