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文联及有关单位联合召开《淮梦绕梁——当代淮剧领军人物梁伟平艺术研讨会》。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对梁伟平从艺数十年逐渐形成的艺术理念和风格表示赞赏,对他对淮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作出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伟平激动万分,再三表示一定不忘领导和专家的厚爱,为淮剧艺术作出新的贡献。
我有幸参加研讨会,为伟平取得的成绩高兴。回想起来我和伟平有缘,初次相识,彼此操一口苏北话,乡音绵绵,顿时多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生疏,谈得投机成为好朋友。
当年,梁伟平和景兰英新婚典礼,请我担任司仪。说实话,要在这些见多识广的艺术家面前,把婚礼操办得有声有色,并不是件容易事。好在我擅长即兴发挥,一俟火候,及时使出“新招”。酒过三巡,新郎略显醉意,新娘艳若桃李,我建议来个互动游戏《认新郎》,请梁伟平、梁仲平孪生兄弟上场,请新娘当众认出自己的夫君。景兰英没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众目睽睽之下,又不好意思仔细辨认,窘得满脸通红。于是,我鼓动来宾参与互动,一时众说纷纭。我见闹得差不多时,才揭开谜底:“喏,梁伟平左脸有颗芝麻般的小痣。”“你怎么会知道的?”大家惊讶地问道。我老老实实回答:“遭人白眼后,我才知道的。”
此话不假,有次我在苏州游览,迎面看见“梁伟平”走来。他乡遇故知,我很兴奋,上前朝他胸口重重捶一拳:“你怎么也来了?”不料对方紧皱眉头,竟冲我翻白眼,然后一声不吭朝前走。莫非认错了人?我硬着头皮追问:“伟平,你真是贵人多忘事呀,不认得我了?”这下,那人笑了:“哦,原来你是伟平的朋友啊,我是他弟弟仲平。”“梁仲平?哎呀,你们长得可真像!”“我们是双胞胎,孪生兄弟嘛。”
回沪后,我把经过告诉伟平,他哈哈大笑,随即告诉我“左脸有颗小痣”的小秘密。我还得知,兄弟俩都是工小生行当的淮剧演员。当时我想,如果仲平有机会来上海唱戏,那可就热闹了。
没过几年,梁仲平真的调到上海淮剧团工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戏曲广播会》不失时机为他俩度身定做一档小品《闹洞房》,在新春演出,剧情是: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新婚燕尔,弟弟趁喜宴之际,潜入洞房,和新嫂嫂开玩笑。
孪生兄弟由梁伟平、梁仲平扮演,嫂嫂当仁不让由景兰英扮演,真是台下的戏演到了台上。戏的高潮是,由我担任节目主持人,请观众们帮助景兰英,猜一猜谁是她舞台上的夫君梁仲平,谁是她生活中的丈夫梁伟平?这下轮到景兰英向我发难了:“请问王汝刚先生,究竟哪位是我的丈夫?”我明白景兰英想报当年“一箭之仇”。于是我定定神仔细观察:兄弟俩都化过浓妆,用“识痣相认”的方法显然行不通,看到一旁洋洋得意的景兰英顿生灵感,心想:“这次须从体型上辨认,伟平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自然有些发福;仲平初到上海,凡事从头开始,必然操劳一些,体形依然消瘦。”于是,我一手指着梁仲平,一手指着梁伟平,胸有成竹宣布:“这位是舞台上的夫君,这位是生活中的丈夫。”景兰英惊叹:“我算服你了。”
近年来,梁伟平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传神、性格脉络清晰的角色。英俊风流的书生、心理变态的小太监、刚柔相济的楚霸王等等,配上或委婉动听或高亢悲壮的唱腔,表演时而激情似火,时而柔情如水,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达到完美结合。面对这位熟识的朋友,我简直相识而不敢相认,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名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