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老大”和“老大难”
邵 宁
  邵 宁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了。”这是最近采访上海各区“补短板”时,听一位街道干部说的话。

  这是一句大实话。时下,上海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补短板,一批“老大难”重点区域纳入全面整治。事实上,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乡镇为了发展经济而引进小企业,或者是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将厂房出租,最终却“请神容易送神难”;也有的是居(村)民为了自己的利益搭建违法建筑,一间两间没人管,到了几百上千间的时候就难拆了。“积重难返”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不少区县、街镇不是没有看到问题,也不是不想整治,但由于这些环境“短板”形成的时间长、原因复杂,而且阻力大,整治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容易回潮。

  比如,中心城区有的环境脏乱差的地方原本竟然是学校。这些闲置校舍最初是出租给民办教育机构的,后经过三四次转租,变成了外来人口聚居地:上午卖菜,晚上卖熟食,夜里住人;教室成了群租房,电线乱拉。事实上,“大房东”教育局对此也非常头疼,合同早就到期,几年拿不到房租了,想收回房子,可是二房东、三房东不知所终,官司打赢了也赶不走租户。

  而这次,从市领导到区领导都动了真格,一次次暗访,一次次曝光,确立整治方案,调动各个职能部门,定出时间节点,向环境顽症宣战,百姓拍手称快。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把手重视,的确能够调动各类资源,推动单个基层部门无法攻克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然而,“‘老大’重视就不难”这句话也不完全对。如果什么问题都要靠“老大”(一把手)来推动,那么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到哪里去了?归根结底,各级政府官员只有对老百姓的困难、苦恼感同身受,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才会想方设法去根治“老大难”,啃掉“硬骨头”。

  此外,对付“老大难”更应当依靠法治。像“校舍”变成群租房的情况,既然官司打赢了,又为何不能通过执行来解决呢?只有依法管理,才能长治久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任职回避让司法公正迈出一大步
“老大”和“老大难”
根治“年末讨薪”需共同使劲
面对面的孤独
劝君少称父母官
面面俱到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老大”和“老大难” 2016-01-20 2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