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了。”这是最近采访上海各区“补短板”时,听一位街道干部说的话。
这是一句大实话。时下,上海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补短板,一批“老大难”重点区域纳入全面整治。事实上,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或者是乡镇为了发展经济而引进小企业,或者是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将厂房出租,最终却“请神容易送神难”;也有的是居(村)民为了自己的利益搭建违法建筑,一间两间没人管,到了几百上千间的时候就难拆了。“积重难返”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不少区县、街镇不是没有看到问题,也不是不想整治,但由于这些环境“短板”形成的时间长、原因复杂,而且阻力大,整治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容易回潮。
比如,中心城区有的环境脏乱差的地方原本竟然是学校。这些闲置校舍最初是出租给民办教育机构的,后经过三四次转租,变成了外来人口聚居地:上午卖菜,晚上卖熟食,夜里住人;教室成了群租房,电线乱拉。事实上,“大房东”教育局对此也非常头疼,合同早就到期,几年拿不到房租了,想收回房子,可是二房东、三房东不知所终,官司打赢了也赶不走租户。
而这次,从市领导到区领导都动了真格,一次次暗访,一次次曝光,确立整治方案,调动各个职能部门,定出时间节点,向环境顽症宣战,百姓拍手称快。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把手重视,的确能够调动各类资源,推动单个基层部门无法攻克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然而,“‘老大’重视就不难”这句话也不完全对。如果什么问题都要靠“老大”(一把手)来推动,那么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到哪里去了?归根结底,各级政府官员只有对老百姓的困难、苦恼感同身受,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才会想方设法去根治“老大难”,啃掉“硬骨头”。
此外,对付“老大难”更应当依靠法治。像“校舍”变成群租房的情况,既然官司打赢了,又为何不能通过执行来解决呢?只有依法管理,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