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央视热播了两集《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实片,即刻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人们被故宫科技部木工组、瓷器组、织绣组、书画组、镶嵌组等能工巧匠的精巧手艺折服,也使大家看到知道了,为保护这些国宝,延长这些国宝的“年岁”,故宫科技部一百余位专家和工人,在“文保”行业默默工作一辈子,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说起故宫文物修复,其实央视纪录片只反映了一面,还有另一面却不为大家所知。在故宫的183万余件文物中,以种类分有书画、青铜器、家具、紫砂、丝织、珐琅、石雕、玉雕、珊瑚、竹刻、珠宝、古籍、漆雕、刺绣、缂丝、云锦等数百种。如按材质分,有纸、铁、木、石、铜、金、线、丝等数百种,由于种类和材质繁杂,所以故宫科技部在所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中,时常要去全国各地寻找能工巧匠,把他们请到故宫去修复文物。以建于18世纪末、为乾隆皇帝晚年修建的会所倦勤斋为例,它的成功修复,就有玉雕、硬木家具、刺绣、竹丝、瓷器等工艺,聘请了院外的能工巧匠,到故宫进行修复。
倦勤斋位于故宫东北角,珍妃井的右面,虽然只有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里面却有戏台阁楼、厅堂。而这一会所的装潢及艺术品陈设,在全国是一流的。尤其是它的装潢,虽然经过200多年,其用材等级之高、制作工艺之精,在今天也难以超过它。先说墙的装潢,材质是小叶紫檀,浅浮雕和透雕刻出山水画作,有些动物用薄如纸的竹潢刻出后,再镶嵌上去。为打破小叶紫檀颜色偏黑,心理易压抑的感受,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把竹子经过12道工序,拉成头发丝一样的竹丝,然后开水煮再染色,晾干后,拼成万字纹图案,再镶嵌在小叶紫檀中间。由于竹丝染成咖啡色后,在黑色的紫檀中间,这一搭配立刻收到奇效,产生视觉美,心中的感受非常愉悦。但是要修复这些竹丝和竹潢画,科技部犯难了,由于这一工艺“失传”了,故宫内部也没有这一手艺人,而全国会这一手艺的也是“冷门”。后来好不容易在浙江东阳,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说阁楼上观戏台的门与窗,以及横梁的装潢,其基本材质是紫檀,为突出皇帝会所工艺之精、档次之高,门与窗框镶嵌了温润的玉片。由于当时没有玻璃工业,为解决窗的采光,上面贴的是苏州双面绣。因故宫没有玉雕和刺绣工艺人才,而鸿运斋却有个玉雕工场,专门做扬州镶嵌的玉雕工艺品,因此故宫科技部经过对鸿运斋的多次考察后,确认其有能力修复倦勤斋缺失的186片各色玉片。为确保文物修复的完美,笔者经故宫同意,借用了10片不同颜色的各色玉片带回上海,经测试为新疆和田白玉,青海碧玉两种材质的玉石。文物修复不求快,只求精,近200多片玉佩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制作,如期镶嵌到倦勤斋各个缺失的门、窗、横梁上。这些乾隆款的古朴玉片,获得了故宫专家的认可(其实,鸿运斋为国家修文物不是第一次了,1996年曾为陆家嘴的近代优秀民宅修复100年前产于英国的外墙瓷砖)。门与窗上的双面绣,其工艺来自苏州,而丝织经过分析,出自浙江湖州双林镇,于是我与故宫专家前往湖州双林和苏州镇湖,多次考察,最终找到了符合倦勤斋工艺要求的绢丝和双面绣艺人。
故宫倦勤斋经过十余年的修复,到达了修旧如旧近乎苛刻的文物要求,恢复了乾隆时的模样。如今倦勤斋作为故宫修复文物的样板工程,只对专业人士和部长级外宾开放参观。我每每想起去故宫修文物那些亲身经历的事,一种荣耀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