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时时刻刻在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而这其中,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在学校中可以明显看到,踏进学校的第一天,每个孩子就是很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背后就体现出家庭的不同。什么样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培养什么样的家庭习惯,走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长与孩子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会建立起十分真挚深厚的感情,家长由此成为孩子心目中最易接受、最易模仿的人。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如果你想让孩子去图书馆借书,家长自己不泡图书馆怎么行呢?如果你想让孩子少看电视,家长自己却总在刷微信,孩子又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家长要和孩子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的地位。彼此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让父母与子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有利于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彼此的了解在于真正的倾听和交流,而交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真正的孩子和真正的你;另一种是“你以为的孩子”和“你以为的自己”。
如何真正地了解哪是真正的孩子,哪是“你以为的孩子”?要通过静下心来的倾听、平等的倾听、换位的倾听才可以,用现在网络上的语言,叫做“走心”。如果不走心,哪怕你沟通了,也可能只是在对着“你以为的孩子”沟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天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这就要求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但是,顺应不是放任。在让孩子顺其天性发展的同时,家长要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其中,培养孩子社会规则意识很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成长若没有规范和规则,则人生很难成功。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做事规则,让孩子按照规则行事,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