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反射” 看到自己
如同一幅会流动的水墨画。水波微荡,倒映在镜面中,虽然已是空空如也的舞台,但舞者此前在台上舞出的线条、伴着或抑或扬的节奏、如同四季自然变幻的风景,已将心填满。
《水月》的“眼”在于“空”,空灵而非空洞,林怀民做到了。一曲终了,镜花水月统统消失,面对最终空空如也的舞台,有观众说:“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林怀民笑说:“确实,他们只是来过,然后了无痕迹。舞蹈就是发生在当下的艺术,当舞者的舞姿进入你的眼帘然后印在脑海的那一秒,它就已经过去了,你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不要去试图抓住,因为根本抓不住,你只要体会那一秒的美好就好。”
在“水月”中,有人看到了禅意,有人看到了佛理,有人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也有人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虽然再三强调作品与佛经没有必然联系,但对于观众的种种解读,林怀民说:“你们都对!”因为“重要的不是你们看懂了我的表达,而是你们看懂了你们自己。”
“动物凶猛” 独具想象
看玛丽舒娜舞团的作品有种非常奇特的感受,台上有飞禽走兽、有热带植物,就是没有人。又或者,那一台原始森林中的凶猛动物所展现的每一点激情和欲望、每一次对抗和战争、他们的热情与冷漠、交好和反叛,统统都是人类社会的直观体现。
《春之祭》作为现代舞里程碑作品,曾被改编演绎无数次,可当熟悉的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响起,台上的舞蹈画面和音乐所延展在脑海的画面就会奇迹般地贴合。这种贴合让你相信,这是一套属于肢体的曲谱。有舞迷感慨道:“它让我相信现代舞一定根植于你自己,身体从来不是舞蹈的工具,它有灵魂有思想,甚至有呼吸……”
玛丽舒娜舞团带来的另一则作品是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这也是以音乐为灵感谱写肢体曲谱的另一典范,变身为黑白键的舞者的每一次跳跃、每一个动作,都是音符的具象化,让你不由得惊叹——原来音乐真的可以用身体画出来!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