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品牌文化价值观
范秀成认为,政府的期待是,中国企业的发展要能树立优秀榜样性的中国企业品牌,希望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产业升级,这是目前政策在积极推动的。而能代表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企业品牌,自然也会获得消费者、政府与公众更多支持。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规划中要考虑政府、中国消费者与社会公众期待企业展现出什么样的品牌文化与价值观。各大企业品牌的文化价值观其实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国家品牌形象,也是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上弄虚作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势必也对社会整体文化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范秀成举例,比如华为,去网络上看老百姓对于它的评价,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值得尊敬的企业,说:“你看华为踏踏实实做了很多事情,产品很过硬,花那么多的钱搞好研发,有很多专利,那真的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等等。这就是社会责任品牌战略的定位。同样在国外,上市公司里的高科技企业,带动人类科技进步的企业,比如互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也是比较多被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最佳雇主、最有价值品牌等。
中国消费者要求过多
范秀成指出,在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中国和国外不同,主要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思维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学者提出CSR其实是有的企业做有的企业不做的。西方观点里,企业不盈利才是没有践行社会责任。而在中国,国有企业在历史上担负了很多“社会性”功能,国有企业必须做CSR,被认为是必要义务。中国人对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什么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并不清楚。这些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中国公众与消费者对企业的期待会是全面的、缺乏边界感的。比如,每个企业都因此“被参与”了各类“救灾减贫”。
顺民意定位社会责任
对此,范秀成认为,中西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不同。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引入国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升级品牌战略,另一方要更多考虑中国的国情,更多从国人的民意来定位社会责任。
那么,眼下,中国企业该如何认定社会责任中的“实质性问题”呢?范秀成介绍,现在消费者需求在变化,对企业的期待已经不仅是价格与功能。大家发现,诸如不注意环保造成大雾霾、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之类的企业不负责任行为,对企业自己切身利益可能造成重大危害,于是,与之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另外,企业文化价值观造就着其员工文化价值观的养成,企业及其员工也是社会人,企业其实也在传播和共同塑造一些文化。企业会影响很多人,本身也是社会的一员。公众会关心企业这个“社会组织部分”的文化价值观是否健康积极。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相关链接
全球的知名企业均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及社会形象,在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反应等领域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谷歌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坚持碳中性,在谷歌绿色环保计划(Google Green)的支持下,其数据中心的功效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0%。谷歌还在包括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内的数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慷慨解囊。每年,谷歌还会举办一次GoogleServe活动,邀请员工为社区组织做义工。
微软公司也非常重视绿色环保。它曾经对217家供应商进行了第三方审计以确保那些供应商符合健康和安全标准的规定。微软的灾难反应团队也在数次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