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圈里,真真假假一直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那样令人感兴趣。前一阵子,某名家画的真伪之争又让大家兴奋了一下,很快好像就不响了。现在收藏圈里看得懂的人越来越不愿意对艺术品的真假发声了,尤其是指证赝品时,大家都很有范儿地“嘿嘿”了之。城府更深的,则不惜自损:“我真的看不懂呀。”“这方面我是外行。”
这让我想起启功当年在被问及某件张大千作品真伪时,而这件作品又涉及谢稚柳与徐邦达截然不同的鉴定意见,他说:“嗐,我就是个睁眼瞎啊。”姜还是老的辣。
指出别人的藏品或拍品是赝品,用上海人一句不雅的话来说,是“多管闲事多吃屁”。听了你的话避免受骗上当的人不会对你感恩戴德,更不会挺身而出为你保驾护航,而因此被挡了财路的人对你则几乎有杀父之仇。专家们也渐渐学乖了,说别人东西好,别人会给你红包;说别人东西不好,别人会不依不饶跟你斗——人不跟你辩论技术性问题,人给你扣大帽子,揭你隐私。谁没点隐私?就算是真没,人家说出去了,你百口莫辩。
过去权威专家或媒体曝光了市场上的赝品,至少“吃药”买进赝品的人会趁此要求声张权益退货。而现在,你瞎起劲说人家卖假货,而买方呢?买方悄无声息。皇帝不急急太监!这就叫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了,形势发展了。打假没有冤主,想来原因可能无外乎:1.买家深信自己没买错,懒得理你;2.买家太要面子也太有钱,输不起面子输得起钱;3.人家拍卖行其实就是做个行情热闹热闹的,哪有什么买家;4.卖家和买家本是同一伙人——这个比较深奥,其中奥妙又各有不同,有的是洗个钱,有的是玩个金融……说了你也不懂,我也懒得瞎扯,免得被人家捏住喉咙反问:你这么门儿清,是不是玩过?!我力气没人大,喉咙没人响,帮手没人多,人品毛病之多又像是非洲人满头的辫子……所以说,这方面我也不太懂,我不过是想当作家,编故事博出名呢。
人都不傻,就算是古代死谏的忠臣,也是期待着“留取丹青照汗青”。连个喝彩叫好的人都没有,还死谏个头。于是,大家就像金宇澄《繁花》里说的那样“不响”了。
非但懂的人不响了,甚至懂的人也玩儿假了。有的人玩假,我相信是真的不懂。而近年来有些资深玩家也大大方方包装推销其“珍藏”的赝品,我是不太相信他真不懂。更有人宣传时竟拿自己的赝品去与博物馆的真品进行对照,指鹿为马地说自己是真的,博物馆是假的。他就吃准你们懂的人不敢说话,而他本来就没准备卖给懂的人。
人穷的时候想脱贫致富走制假贩假的邪路,虽然不合法、不道德,因果逻辑上还讲得通。我就不明白,有的人在圈子里已薄有名望,收藏和资产也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干嘛还不珍惜羽毛?
一位朋友听了我的困惑后笑道,你听说过亿万富豪家的千金小姐在超市偷糖果吗?这就是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