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美术“工艺美术化”
达世奇
■ 柴姆·苏丁油画《小糕点师》
  ◆达世奇

  中文的“美术”与英文含义不同。英文Fine 在字典中解释是“优秀的”“美好的”。Fine Art直译是:好的艺术。翻译成中文“美术”之后,渐渐有了“漂亮”“好看”的意思。有一位中国艺术理论家公开演讲时说,现在人们不大说“美”了。这个“美”包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伦布郎和莫奈。近十年里,梵高也被纳入了美的范畴,是否包括毕加索还有疑问。因为事实是,许多中国人了解毕加索的成就,却心里不服。他们并不感到毕加索画的“鬼脸”,有什么 “美”的。

  “美”产生于两种情况:

  1,妈妈做的饭总是好吃的,指美是一种习惯了的享受和赞赏。

  人往往会觉得从小看惯的东西比较顺眼,这种依恋就像上海人对大饼油条的感情,并非没有道理。但有时候,这种习惯性审美也会阻碍人们对艺术的进一步开拓。甚至它会异化出一些变态的“美”,令人集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譬如清朝遗老对长辫子的难以割舍。

  2,每天早上泡饭油条吃腻了,今天改吃臭豆腐加牛肉汤,意外惊艳其鲜美。这是指美又产生于习惯和厌倦后的新鲜感。

  国人30年前还看不惯梵高。莫奈和雷诺阿流传久了,许多中国画家学习模仿。从学生到教授,都在写生风景中涂抹色彩。某日回看梵高,稚拙僵硬的神经质造型,固执生硬的颜色对比,火焰沸腾般的笔触,突然发现梵高很有臭豆腐的脆香和咖喱牛肉汤的辛辣之感,其味刺激无比。

  从柴姆·苏丁(Chaim Soutine)和培根(Francis Bacon)画人物的丑样中,可以理解恐怖电影中的“恶鬼”形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粉丝。这些年来,第2种美渐渐压过了第1种,以至于中国理论家感叹现在的人不怎么讲究“美”了。这个美,指的就是第1种。

  上篇文章我提到西方艺术是科学,中国人知道科学不分东方西方。但是对艺术就不同了,觉得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究竟是怎样的道,大家不甚了了。西方艺术是科学,中国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都画相似的梅兰竹菊,他们是否也在研究科学?

  科学的研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突破周围的界限,向无边无沿的深远处探索。人类原来坐在地球的实验室里,现在飞出地球,进入宇宙空间去探索外星。西方艺术与科学同理,一再突破边缘限制。原来Fine Art是指绘画,雕刻与建筑,现在是2D与3D混合。甚至真人站立,垃圾堆放,摄影录像,沙地海滩等等都可“指鹿为马”,说那些都是艺术。Fine Art觉得不够用了,用视觉艺术(Visual Art)来泛指能看见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当然拆除了边界,还要看应用艺术元素是否得当。中国画就不行了,宣纸换成铅画纸,彩墨换成材料粘贴,马上不能与中国画为伍。

  中国画还有个现象就是不问世事,像是桃花源中人。油画从西方传到中国后也受中国画影响,所有在日本侵华时期的已成名中国画家,很少有抗日题材。因为他们的正业是夜读,吹箫,肖像,风景和静物。只有一些为抗日宣传的报纸插图,画了模仿柯勒惠支的呐喊版画。

  如果拿当时的商人与传统型的画家相比,谁更了解社会?估计是前者。但是,丰子恺就不同了。他是文人,作家和画家,全方位思考社会。而鲁迅,巴金,矛盾和老舍对社会的了解,肯定要超过同时代的任何商人。因为他们研究的是能感知的整个世界,而商人只是经历了自己的商业渠道,至多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内容。

  西方的艺术观念与东方不同,艺术表现生活,当然包括政治。还有什么比抗日重要?比性命重要?因此西方有《自由神领导着人民》《梅杜莎之筏》和各种战争,连玩世不恭的毕加索也会画控诉法西斯战争的《格尔尼卡》之类社会政治内容作品。具有这样观念的艺术家,积极观察,思考,研究社会与世界,与文学家的胸怀和功能是一样的。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怎么会低于商人呢?

  画家要本分,不要关心社会。这种本分,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工艺美术。玉雕,牙雕,木雕等等。换了材料,就是不守本分,玉不玉,牙不牙,木不木的。工艺美术有一套操作程序,画图纸,复印到材料上,切割,雕刻,打磨,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工具与技巧。甚至题材也与中国画一样,从五子登科到嫦娥奔月,也有鲤鱼跳龙门变成戏水游虾之类,老祖宗积累一套经验教授徒弟,这就是程式。

  中国画历史已有千年,从尊君尊父到尊师,学画者纳入了前人的程式。这个程式是千年习惯下来的美感,是妈妈做的饭最好吃,是习惯中形成了美的“法律”。中国书法更是程式艺术中的典范。中国字写得正确,但是否写得漂亮,中国人都能辨别。如果把中国字写错,或者没有字,只是墨笔连连,那就不是中国的书法,而是西方的抽象艺术。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这类墨笔抽象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是不存在的。非但中国书画很像工艺美术,中国油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也在步入程式的轨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福彩专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大家不响
警惕美术“工艺美术化”
广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C02警惕美术“工艺美术化” 2017-02-18 2 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