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词人兼篆刻家乔大壮法乳黄士陵,又以构图新颖,篆法诡异,线条清丽,充满书卷气的印风,深受文艺界人士的喜爱。因乔氏中年殂没,弟子寥寥,印艺传播未广,能真正得其精髓者,唯有蒋维崧。
蒋维崧(1915—2006),名峻,一作畯,字峻斋,别署费白日宧、归网室。江苏常州人,晚居山东。出生于诗礼之家,1931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1934年秋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黄侃、吴梅、汪东、胡小石、汪辟疆、王瀣等,专攻语言文字学。乔大壮于1935年受徐悲鸿之邀来校任艺术系教授,讲授词学、篆刻,使年轻的蒋维崧有幸得到了乔氏的指导与提携,所制印章得到了潘伯鹰、徐悲鸿、罗家伦、谢稚柳等名流的首肯,频频嘱刻,使其声名鹊起。
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西迁,各地文艺界精英人士荟萃山城,遂使当地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蒋维崧毕业后曾在中央大学及柏溪分校、广西大学任教,并结识了章士钊、易忠箓、张大千、董寿平、曾克耑等名家,又与寓渝印人陈敬先、徐文镜、高月秋、曾绍杰等八人意气相投,组建“巴社”,弘扬印学,乐在其中。1941年末至1949年,蒋维崧先后供职于中央银行昆明、青岛分行,南京总行。建国后仍从事教育与语言文字研究,著有《汉字浅说》《汉字》等语言文字读物。晚年任《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对齐鲁书法篆刻界的以文载艺,起到了引领、弘扬的示范作用。2006年6月,年逾鲐背的蒋维崧被聘为文化部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对他数十年来在书法篆刻创作与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突出成就的充分肯定,讵料仅四十余日即仙逝。
蒋维崧精于诗词、书法,尤善行书、金文,在大学读书时曾经乔大壮介绍从沈尹默习书法,于“二王”用力至深,晚年参用篆籀笔法,书风从圆劲秀婉逐渐向刚柔相济演变。因笃志古文字学,熟稔商周各个时期金文的字构造型,蒋维崧在参考晚清吴大澂等传统金文书法作品后,认为还需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其成熟期金文一改吴氏线条划一,端庄有余,灵动不足的弊端,结体谨严隽美,线条圆润舒秀,行款疏朗齐整,给人以中正平和、清峻瑰奥的三代古韵之美,在现代金文书法系列中别具逸致。
陆机《文赋》曰:“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蒋维崧习静喜幽、澹泊谦恭的个性,以及综合的人文素养与卓越的学术造诣成为其艺术创作的基石,不仅书法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学者书卷气,颖悟好学的他二十余岁已开始追踵乔大壮印风,走上了一条以学养艺的探索创作之路。蒋维崧治印虽近乃师,而又饶有己意。白文对秦汉印神韵的体味益多,朱文印则较乔氏空明虚灵,体现出一种貌似不经意,实为惨淡经营后内敛、雅洁、静穆、恬淡的美感和清刚绝尘的奇趣。
蒋维崧于1943年辑自刻印成《费白日宧印存》,乔大壮特赋七律一首寄赠,末联有“千秋名氏要烦君”句,衣钵相托,许为传人。蒋维崧也古调自爱,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将黟山以来乔氏一脉,风骨缵续,流传至今。与当今印坛中一些以粗糙当豪放,视匠气为工整,阿世媚俗,浮躁满纸,矜气作色之态相比,乔、蒋二人的高旷清超、澄净古雅之风,更为难得。要言之,江南乃至江北,近世师黄承乔而又卓著成绩者,非蒋维崧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