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过程时代
易 蓉
  易 蓉

  在纽约学习早期幼儿发展的妈妈大J最近分享了课上的一个难忘片段:老师先展示了一个6岁儿童的画作,基本上这幅画就是一片漆黑的“墨团团”。大家当然知道不能随意评判孩子的想象力,但是盯着这漆黑的一团,实在也想象不出什么“野兽派”的说辞。接着,老师播放了这个孩子的创作过程,所有人都震惊了……原来,孩子边画边自言自语,她告诉老师,她要画动物园里看到的一只长颈鹿,很高,总能吃到最高最嫩的树叶。她慢慢画下这一切,色彩、构图都很棒。差不多画完时,她突然说,“天黑了,太阳落山了,长颈鹿要睡觉了。”接着,毫不犹豫地蘸了黑色颜料,大笔一挥,把画全部涂成了一个“墨团团”。

  这段录像击碎了教育者和家长长期以来刻板封闭的价值观,大家反思“结果导向”应该回归“过程”。

  不仅是教育,其实或许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我们正进入“过程时代”——因果关系已不再那么重要,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容越来越有价值。

  《算法时代》一书中的开篇就分享了超级计算专家拉里·斯马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斯马原本利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来减肥,精密地监测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标,并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异常数据,认为自己体内肯定有某种炎症,就向医生求助。可是医生将没有症状的他拒之门外。一个星期后,斯马的腹部剧烈疼痛,入院后被诊断为憩室炎。后来,斯马还成功靠监控数据正确推断出自己患有慢性免疫失调等。斯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于他个人,对于关联性的关注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展开,目前斯马正在利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超级计算机,创建由10亿台处理器组成的分布式全球计算机,他认为在10年内,科学家将利用全球计算机建立人体算法模型。未来海量数据与超级算法将颠覆医学——被动探究某种疾病如何产生不再是唯一课题,实时监控人体数据将更主动更前瞻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过程时代”,或许人们可以放下功利,关注过程中的细节,能够更耐心地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能更平和更专注投入于每一件事,从而收获更多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广告/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中职风采
   第B04版:中职风采/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广告
全方位全周期,“将健康融入万策”
梦花街的后续新闻
莫让基因测序沦为“算命神器”
过程时代
性教育
“记打不记吃”,教训要大过习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过程时代 2017-03-22 2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