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院子的老灵魂
贾海红
  贾海红

  “你贾爷爷也就这一两天的事啦。这些男人们守着,我不放心。我还是得过去看看。”我印象中儿时小院的最初记忆,就是五岁时被安排在同院八大妈家睡到半夜醒来时,昏暗灯光下听到的这些话。

  第二天,邻居们在院子里来来往往地忙碌着。八大妈让萍姐陪着我玩,不许我出屋乱跑。中午时分,我看见男人们抬着什么出了院门。“啊?!”那是我最爱的爷爷的被褥,怎么给卷走了?我趁萍姐不备追出了院门,车子已启动,渐行渐远……从此,我再也没见过疼爱我的爷爷,只是时常听院子里的人跟我说:“你爷爷可是个大好人!”而爸爸也总是让我记着“街坊邻里的好”,说我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

  其实,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大多都是八大妈做的,而吃则更是偏爱到只吃她做的饭。院子里石榴树旁的小方桌上,热气腾腾的“炒三丁”一上桌,我就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开始用手抓着吃,一直吃到最后一道菜结束。吃饱了,无事生非地揪朵花、剪本小人书、折腾折腾我们院的大黑猫,恨得八大妈牙根痒痒的,又舍不得责罚,每每只是让萍姐看好我。

  “每次你揪的一准是我最爱的那几朵,真是生怕你揪,你就一定得揪。咱们院的那只大黑猫皮毛光滑得像一匹闪光的黑绸缎,特别威风,很少让人靠近它。可是,就是你,怎么折腾它都没事。”后来,那只大黑猫走丢了,大人们说是被别人抓走改善伙食去了。从此以后,我们院里再不养猫,算是对大黑猫情有独钟的纪念吧。

  记忆中童年时代住的院子分主院和跨院,爷爷奶奶带着我和八大妈一家住在主院,爸爸妈妈则住在街对面的一个院子里,所以平时总是八大妈和萍姐带我玩。八大妈种得一院好花,做得一手好饭,剪裁缝纫做衣服也是一等一的好手,难得可贵的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是我们这一片公认的“巧手菩萨”。而八大爷则是我们院乃至我们这一片的“精神领袖”,是老院子里老魂灵的传承者,也是我们的“娱乐教主”。

  夏日的夜晚,灯泡悬在院子里的树枝上照明,树下是热热闹闹的牌桌。六个人的“敲三家”,周围围了一圈看客兼评论员。茶盘里放着大碗茶和用凉水冰好的西瓜,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有谁顺道捎回来信远斋的桂花酸梅汤,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是我童年最爱的奢侈品。讲古今故事,说时事变化,分析打牌技巧,聊家长里短,一般遇有纷争,最终裁定者一定是八大爷。八大爷是一个国营大厂的工会主席,平时爱读书、爱学习,处理事情、分析问题总是有条不紊,有理有据有节,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知道错了就好,明天跟人家赔个礼、认个错,改了就行了。”

  “既然领导让你领头承包,你就大胆尝试,改革是大趋势,越早越好,主动比被动强……”

  “读夜大是正经事,我们院里人百分百支持你。家里的事忙不过来的,有我们呢!”

  生于1973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院子拆迁,我在小院度过了我的童年岁月。记忆中小院是我发烧时八大妈急匆匆背上我赶往医院的恩情,是一家喜事家家操办的愉悦,是一家有难人人相助的义气,是吵架拌嘴后经人劝和的相视一笑……

  今年春节去给八大爷拜年时,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依旧自信满满地说:“怎么样?咱院里出去的孩子肯定错不了,根基打得好!”我想:小院之于我,就像母亲的怀抱之于婴儿的安全温暖舒适,是我一生的滋养与慰藉。

  十日谈

  老院子

  梦回老院子,仿佛就在昨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尚
   第B02版:摩登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之窗
   第B08版:家装之窗
巢云诗钞(一)
记抛球场
老达保
占便宜
桃花盛开的地方 (中国画)
春天的歌
老院子的老灵魂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老院子的老灵魂 2017-03-24 2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