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店,在一座名叫艾丽丝的很小很小的孤岛上。书店的铭牌写着这样的文字:
1999年迄今艾丽丝岛唯一一家优质文学内容提供者
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它的后一句耐人寻味。
进入这样一个书店,初见是书,细读就是故事了。
书店老板A.J.费克里与妻子妮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妻子的故乡艾丽丝岛,创办了这座书店。他们坚定地认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谁知,天不遂人愿,妮可车祸身亡,不谙经营之道的A.J.费克里陷入了种种危机。他的内心也沦为了荒岛。他一度想关闭书店,离开这座伤心岛。但是,一个被丢弃在书店的婴儿玛雅,无形中改变了他的命运。我们读着读着,发现,与其说他救赎了玛雅,不如说弃婴玛雅拯救了他:自玛雅到来,一个全新的A.J.费克里逐渐展现,书店重有转机,与出版社销售代表阿米莉娅喜结连理,他的内心不再是一座荒岛。
“岛上书店”是爱丽丝岛唯一一个书店,无形中也成了岛上的社交中心,在此经常出入的有书店老板的妻姐伊斯梅,姐夫丹尼尔,警长兰比亚斯和后来成为爱妻的阿米莉娅等人。这些人与弃婴玛雅都有交集,都有缠绕,演出了一幕幕爱恋婚姻绕不过的悲喜剧。
如果说,《岛上书店》仅是借书店的外壳来讲一个个通俗的爱情故事,它未必能引起文化人的兴趣,它也不会一出版即成为美国独立书商选书榜第一名。也不会在2015年4月进入中国7个月后销量破百万。
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或阅读器阅读时,纸质书是否依然重要?书店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加·泽文说:“我是用《岛上书店》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是如此。它之所以受到大量读者的青睐,因为我们在《岛上书店》里看到了文化、看到了书籍的力量、看到了阅读的欢愉。同时也思索着实体书店的未来。
爱丽丝岛是个偏远的小岛,只有每年的夏季才有游客光顾,A.J .费克里夫妇毕业后在岛上的首选就是办一座书店而非可以盈利的旅游品商店,因为他们坚持着“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的信条。夏季,书店生意最好,游客购书看书的兴致很浓。即使本岛居民,闲谈中三句话也不离书籍,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岛上居民脱口而出的,涉及的小说、诗歌、剧作的书名,人名,语句与事件,作者提供了101条注释。读着读着,赞叹油生,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几乎很少外出的原住民,他们的眼光覆盖了全世界!是什么为他们打开了窥视外部世界的一扇窗的呢?书籍!
同时,书籍指导着他们的生活。A.J.费克里的信条是:要想了解一个人,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正是依此行事,他找到了善良能干且志趣十分相投的出版社营销代表阿米莉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阿米莉娅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与第一男友分手说的理由是“你还记得当我说我在出版社工作时,你说你不怎么读书吗?”读不读书,成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标杆。全书中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弃儿玛雅在书店的成长了。书店老板费克里将玛雅拥入书堆,耐心而温情的启蒙画面是世上最美的图画:教玛雅看绘本,学说话,识字母,直至阅读无图的“字书”,最终升华到父女共读一本本好书。书籍的滋养,让玛雅14岁就写出了获奖的小说。回头看,玛雅的妈妈在投海自尽时为女儿想得多么周全啊,她在遗书里写道:我想让她长大后爱读书,想让她在一个有书本的地方长大,周围是关心这些事物的人。我爱她。
是的,尽管玛雅的妈妈已经走到了末路,但她仍然清醒地为女儿选择了一条读书之道,临死也相信书籍的力量!
书店将爱书人凝聚在一起,书籍将爱意善意广为传播,阅读让人们懂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正如作者所说,她之所以将书店选在一座岛上,正是体现此意。因而,爱丽丝岛不是一座孤岛,书店老板A.J.费克里去世了,书店面临难以为继。让读者欣喜的是,警长和伊斯梅,毅然放弃了原本规划好的生活蓝图,将书店继续开办下去。他俩的接棒之举,无疑预示着实体书店的未来:一书一世界,人们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书店,都得捧读芬芳四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