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胜大名林维胜,是我们游台湾的导游。第一眼在台北松山机场见到他,心下一惊:此人是否有点老?
阿胜个子很高,面色黧黑,“年方”五十又五,可乍一看,还以为有六十多了。阿胜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其实阿胜并不老啊,只有五十五岁而已啊!”说完自己朗声大笑起来。他的笑,感染得我们也笑了起来,笑中夹杂着一点心思被识破的小尴尬。
阿胜自我介绍:“叫我阿胜就好。”七八天下来,随着老的小的个个顺口“阿胜、阿胜”地叫,记住了阿胜,也记住了台湾的山山水水。
导游不是用年龄赢人,是用心赢人,用服务赢人。虽说只是相处数天,倒像是体贴的熟人。阿胜做到了这一点。到了第一个景点要下车时,阿胜提醒大家:各位的行李放在宾馆大堂,要记住,是:“阿胜的家人啊,不是‘林导的客人’。”以后每次,阿胜都这样叮嘱我们。把客人说成家人,让人听起来味道是不同的。
阿胜的人生经历挺丰富:当过兵,上过大学,开过公司(不过以赔钱告终),还在深圳的台湾企业里干过两年,又有导游证,所以又来干导游,也算是走南闯北了。所以阿胜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可谓丰富而全面,如同家人聊天一样,阿胜侃侃而谈,让游客大长见识。但是阿胜做事的认真和敬业更让我们暗暗佩服。比如阿胜示范给大家如何把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压扁,“咔咔”两声,只见他把手里的空瓶子从当中用力一折,又挤压出去瓶里的空气,最后用盖子将空瓶拧紧。这样一来,一个原来体积挺大的矿泉水瓶,就变成薄薄的了。瓶子体积变小,关键是省去了捡拾者(回收者)的劳动——这么一个小小举动,出发点是“为别人着想”。
几天以后在车上,阿胜告诉大家,这些天大家用过的几十只废塑料瓶,我已经送给一位老兵了。“老兵”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都清楚。想到那一位离开大陆家乡多年的老兵,如今虽已年迈,但他不用再费力地把只只塑料瓶踩平,有谁的内心不会涌起某种激荡?
阿胜又给我们说了一个数据:只此回收废塑料瓶一项,就可养活3万人。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当年从大陆来台湾的“兵哥”。也许是阿胜的话拨动了大家的心弦,也许是别的什么,几天中,车上所有的人都遵此而行。我在想,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有利于他人的举动,怎么我们以前就没有想到过呢?不对,是从来没有去想。因为喝完了,把瓶子丢掉,剩下的事由别人来干,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不由得联想起一件事来:一次,我在郊外的公园门口等车,只见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开着私家车,停在那里,把车里面的香蕉皮、瓜子壳等垃圾,随手就往马路上丢。一位清洁工走过来,边扫边提醒,让她别把垃圾扔在路上。可那妇人,不仅不脸红,反而咆哮:扔又怎么样!你就是干这个的!不然你干什么去!其盛气凌人之态,真是丑恶极了。这样的女人,与我所见的阿胜导游相比的话,是素养的不同。
从阿胜的身上,我们处处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方便他人也舒服自己”的细节,拗塑料瓶只是其中的一个。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机场同阿胜告别后,马上要过安检了,忽听有人喊我们的名字,原来是阿胜!只见他急匆匆赶来,将一张“台湾观光地图”送到我们手里。原来这张图,市面上已经断销,他与我们分别后,不知从哪里又得到一张,专程折回来送给我们的。
望着阿胜转身离去的高大瘦削的背影,忽然有种亲人间分离的情绪弥漫心中,我在心里默默祝福阿胜,祝福台湾,祝福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