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环球童书之旅前几期的时候,材料中有一份新西兰惠灵顿市立图书馆的儿童书单,这份书单的十个类别中,有一项是恐怖类小说。回想国内此前对这类儿童小说的剧烈争议,再看这份书单堂而皇之地将之与历史类等并列而居,不免有些吃惊。
实际上,与国内对这类童书的定位还有些遮遮掩掩的状况不同,恐怖类小说在美国等国家的童书分类中早已有了一席之地。美国亚马逊给那些内容存在惊悚成分的童书贴了一个有趣的标签,“让人脊背发凉的书”。也有人称之为恐怖类、可怕类等等。
如果对儿童文学追根溯源至民间童话,那么不得不承认,恐怖是其一个古老而长青的故事因素。在格林兄弟搜集的民间童话中,白雪公主邪恶的继母想要挖出她的心脏当晚餐;小红帽被狼吞进了肚子,而解决办法,是让猎人切开狼的肚子把小红帽取出来。中国的熊家婆则半夜三更吃小孩。后来的一些儿童文学中也不乏割鼻子削脚趾等血腥恐怖的描写。但是直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诸如《鸡皮疙瘩》等类型小说问世,恐怖小说才真正获得了童书中的独立分类。大约也是由此开始,这类小说以及儿童文学中的恐怖因素,引起了评论家、学者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美国学界对此类别童书是否适合儿童也有过论战。有些图书馆协会成员和老师对这类童书很不赞赏。有人认为利用孩子的恐惧做卖点,是非常糟糕的商业行为,人们担心这类小说不仅带给孩子当下的惊恐情绪,也可能给孩子成长留下心理阴影,或引起模仿。但也有人认为恐怖小说不仅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对成长带来正面的影响。在2016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在黑暗中阅读》的专著中,搜集了各路专家对恐怖小说的意见。其中有人认为恐怖小说能让孩子建立起对生活黑暗面的必要认识,让他们在这种过山车式的非真实体验中,获得认识,甚至解决的能力和勇气。 有人根据行为科学家的观点 “智慧生物(灵长类动物)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指出“恐怖小说提供了一个操场,在这个操场上孩子和大人可以和恐惧玩耍” 。也有学者提出,应该给恐怖儿童小说再分类,细分为“准恐怖”,“恐怖文学”,“怪兽小说”等,以便读者选择。
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看恐怖类小说呢?美国、新西兰等国的态度貌似更开放些,但关于这类小说的尺度和功能也并未有明确定论。亚马逊上有一条家长评论倒似乎有实际参考价值:一开始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如果孩子能接受,再让他继续。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的苦药,可能是另一些人的美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