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的婴儿期,是在离家三四分钟脚程的大海边度过的。大海广袤辽阔,对小小的他而言,却分解成:总是起起落落的波浪,总需要跳上跳下的岩石,不断垒高又推倒的沙堆,以及退潮后沙滩存留的许许多多神秘,冒着气泡的小洞。到了他一岁半,把小挖沙铲子舞得虎虎生威的时候,沙滩上的小螃蟹洞、小老鼠洞就统统遭了殃。他不是奋力勇猛地挖下去,摧毁人家的洞穴,就是用小喷壶一趟一趟运来海水,来一个水淹地穴。
和所有小宝宝一样,我孩子对“洞”——以及“洞”里究竟有什么,“洞”通向哪里——充满好奇。那时候,他得到一本“洞洞书”。我孩子一两岁时的自主阅读,在洞洞书上得到了体现。看着他独个儿坐在那里,手指和图书做着兴致勃勃的游戏,做妈妈的心还是非常喜慰的。
在生活中,小宝宝手指被卡的情况频发。他们会把手指放进塑料椅圆孔里、健身器材的生锈小洞里、玩具车的车洞里、单车的链条里……一方面,父母要加紧防护,而另一方面,借助共读,去解答他们对“洞”的好奇,去延展他们对“洞”的想象,用另一种形式,去呼应孩子对空间的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套《洞洞动起来》,是绘本大师五味太郎专为0-3岁宝宝创作的洞洞游戏书。上百个创意洞洞,专供给喜欢戳洞洞、抓东西,通过手指来探索身边的事物,处于精细动作敏感期的小宝宝们。
在探究“洞”之外,在九本分册中,五味太郎和小宝宝们讨论了空间的因果逻辑·(《那边是什么》)行动的先后顺序(《花儿拿起来》)触感的特殊性(《小手掐一掐》)情绪和面孔的关系(《洞洞在说话》《你好呀》)手指的魔法(《洞洞动起来》)空间的包含和非包含性(《藏哪里呢》《什么跑出来了》《我要钻过去啦》)。
从这方面说,五味太郎在这套书里邀请小宝宝们进行了关乎人类逻辑思维、珍贵、甚至可能是初次的整合式探索。这就是我推荐这套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