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4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公布了展映片单,这些电影作品组成变化莫测的海洋,让观众沉溺其中,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从中窥见整个世界的美好和残酷。
香港!香港!
从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至今,已过了20年的时间。电影节期间,组委会选择了20部最具代表性的港片,每一部都从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当代电影与社会的变迁。
其中的重头戏是最新修复、陈果执导的《香港制造》,李灿森扮演的小混混好勇斗狠,却偏偏爱上了身患绝症的少女阿屏。在爱情和贫困中挣扎求生的古惑仔,最终用生命宣誓了自己对整个世界的不妥协。
这部影片的拍摄可谓波折重重,首次担任独立制片人的陈果资金匮乏,穷到去募集其他电影公司拍剩的胶片。从开始拍摄到杀青的4个月里,《香港制造》的整个剧组只有5名工作人员。连男女主角李灿森和严栩慈,都是导演陈果在街头发掘的非职业演员。作品中和拍摄外所体现的隐忍和坚持,正是香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余几部影片,除了众所周知的经典,如《无间道》《少林足球》《投名状》之外,还有6位新晋导演的作品。邱礼涛与蔡卓妍合作的爱情小品《原谅他77次》,以及由黄秋生主演的心理惊栗片《失眠》,也将在电影节期间举行世界首映。
经典重现
画面有些模糊,有时甚至会跳动,对白夹些杂音,没有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惊险震撼的特效场面——数十年的荏苒时光,也无法磨灭经典老电影的魅力。
比如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其实早在这部作品面世前,弗里茨已在《三生计》中,以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超乎想象的特技,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连好莱坞巨星迈克尔·道格拉斯也无法抵抗他的魅力,购买下作品的版权,将其带到美国发行。这次,幸运的观众可以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咀嚼这部经典作品被修复后的迷人滋味。
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电影从来就不是供人自娱自乐的玩具,片中的精神力量在任何时代都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将6部不同年代的经典电影修复版呈现大银幕: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充斥着深邃冷酷的意象,在大量长镜头所营造的诗意中,逐步探索观众的心灵密室;黑泽明的《七武士》被修复后还原了黑白光影的意象深度,导演对剧情和节奏超强的掌控力,以及匠心独运的场面调度,令人心折;奥尔米的新写实主义杰作《木屐树》,重现了十九世纪意大利宁谧的乡间风景,白描简朴刻苦的生活面貌,用纯净的镜头让人对农民的坚忍和希望感同身受。
最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雅克·里维特的传奇超长片《出局》。有人说,这是电影史上最精妙、最奇思、最迷人的作品之一。该片用13小时的长度,精细刻划波希米亚年代,如真似幻的虚实交错,描摹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与人心的失落。影片在40年间遭遇尘封,直到近两年才重见天日。去年1月29日,这部作品的导演、法国新浪潮大师雅克·里维特与世长辞,能在大银幕上欣赏到他的《出局》,令人唏嘘而怀念。
浪漫法兰西
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除了戛纳最佳导演的头衔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八卦群众津津乐道的身份——女神张曼玉的前男友。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他的两部作品《私人采购员》以及《卡洛斯》,将揭开“法国之夜”的帷幕。
浪漫爱情是法国导演的拿手好戏:弗朗索瓦.欧容回归含蓄,拍摄复古爱情片《弗兰兹》;史蒂芬.布塞携手莫泊桑,将他的经典小说《女人的一生》搬上大银幕;以亲情伦理触动人心的,是尤金.格林的巴黎轻喜剧《约瑟夫之子》;马克.费杜斯的《妈妈错了》,通过孩子的眼睛,看母亲的世界。
法国电影里如何能少了宗师级人物罗伯特.布列松?他的影片在结构主义的简约风格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和哲学色彩,影响深远。1956年的《死囚越狱》,被业内公认是布列松最出色的逃狱电影,导演近乎偏执地重构现实,巨细无遗地刻划逃走的盘算过程,精炼的电影语言出神入化。1959年的《扒手》,则被誉为布氏接近完美的杰作。影片以镜头逼视扒手手部动作的细节,达致情感的倾泻与救赎,效果震撼。
此外,布列松的首部彩色电影《温柔女子》,以及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钱》,也将陆续放映,让影迷重温大师的光影传奇。
宝岛光影
今年6月29日,是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逝世十周年。为此,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了“十年再见杨德昌”专题,让影迷重温杨导一生中7部享誉国际的作品,其中包括刚完成修复的《青梅竹马》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是“台湾新电影”的旗手,他作品中对城市的敏锐观察,洞悉、渗透着对社会批判与关怀,他对美学近乎偏执的追求和坚持,深深影响了数代电影人,更令华语电影闪亮国际舞台。
从自己的首部长片《海滩的一天》开始,杨德昌就大胆打破电影的传统叙事结构,彻底革新了台湾文艺片的面貌。他用《恐怖份子》透视后现代都市的真实与虚幻,写照台北的集体压抑与人性的自私冷漠;用《独立时代》勾勒出剧烈变动中的台湾社会;用《麻将》透视全球化的都市生态,用《一一》概括他对台北现代生活的思考。
《青梅竹马》延续了杨德昌对现代人际疏离的质问,对台湾社会的困境提出尖锐而悲悯的疑问。《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经典,影片捧红了阮经天,将一出少年情杀案拍成视野恢宏的杰作,重现台湾政治戒严与白色恐怖时期的焦虑状态。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