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提到,微信公众号的市场是一个“生存非常艰难,竞争却很激烈”的市场。“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时,每天有1.5万个新的微信公众号,但是活下来的公众号也是很艰难的,每年死大概300万个。2016年前三季度微信处理了2000多万个信息和200多万群组及公众号。”她说,“从融资来看,真正去年拿到融资的只有有108家,总计21亿元人民币,还不如共享单车一轮拿的多。”自媒体疯狂营销,一个个网红横空出世,一条条营销贴轻松超过“10万+”。林宸解释其中“套路”:营销的第一个特点是消费社交货币,即传播并不是因为东西本质有多好,而是这一行为会带来“看起来更美、更时尚或是更好”的效果;此外,琅琅上口、公共性、实用性、故事性等都会助推一条热帖走红。
人工智能是否是新旧媒体转型与发展的良方?林宸坦言,这个时代人们其实正在“窄化”自己的世界。“想一想我们虽然处在一个貌似信息无限广阔、可以知道任何事情的年代,但是你看到的恰恰是自己过去一直看见,及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东西。他们(人工智能)觉得你感兴趣这个,为你推荐这个,你就生活在自己的小井下面。这是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悖论。”她说。
那么,新旧媒体如何生存?林宸借用营销学的漏斗模型给出答案。她解释,漏斗理论是指公众兴趣入口很大,但最终只有一部分用户转化、付钱、留存。而在互联网这样的去渠道化的世界,一个企业要么拥有一个开口特别大的“漏斗”,获得更广泛的用户,以至于最终有一些人能够被转化而实现变现可能;要么就是一个“直筒型通道”,直接让所有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走到最后一步,直接走到付款,实现盈利。“就像今日头条和快手一样,它知道你以前的历史内容推荐,它给你个性化,让你不能够去流失,一直存活到走完整个营销漏斗的决策上。或者,要有一个直接的变现通道,比如广告升级、直接打赏、电商变现。”林宸举例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马云把微博和淘宝打通之后,网红在2016年变得特别红——整个淘宝6000亿一千亿来自于微博网红店。因为有单独通道可以帮助漏斗最开始的那部分人进入直接的变现通道。”她认为新老媒体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社交媒体化,但营销本质不变,营销的漏斗决策还会在新老媒体长期共存下发挥最重要主导作用。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