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生活与信仰,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贯穿我们文明史与艺术史的母题,一头维系物质,一头指向精神。《诗经·女曰鸡鸣》云:“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生活与信仰的和谐与平衡。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衔接的有序运动,宇宙由此而生生不息。
开年至今,上海博物馆相继推出的“鸿古余音”与“千年古港”展,立体有序地呈现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明、生活方式及其追求与信仰。“鸿古余音”展览,自史前、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这一早期阶段的发展孕育并塑造了承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脉,高屋建瓴,辉耀古今。之后的“千年古港”展览,承前启后,与“鸿古余音”的时空遥相对接,由面到点,主要围绕青龙镇这座上海市内的丝路重镇究竟是不是上海的“前世”这个话题,从唐宋时期的街巷缓缓展开,全面呈现尘封千年的生活与信仰。
上古文明一展知
“鸿古余音”围绕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这五大主题,引领观众开展一次长时段、多维度、深层次的早期中国文明的探索之旅,在凝重而飞动的古调氛围中,展开声情并茂的场景与故事。
如“文字”版块,勾画了完整的中国古汉字的发展脉络:从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战国竹简、玉版,直到秦汉篆隶文字,无不与生活及日常相连。比如此次展出的几件甲骨,便向观众讲述了我们的先民把文字刻在牛骨、龟甲之上,甚至根据裂纹来预测日常吉凶,从而决定大小事件的取舍。即便在整体端严的“统治”版块,依旧可以从各类器物上探寻上古帝王的遗迹,遥想他们的日常行迹与举止规范。“生活”版块,更是多角度地展示了古人丰富的生活形态和高超的审美趣味。从结构分明的陶屋到灯、镇、熏炉等室内用具,从漆木、陶瓷到青铜器皿,从车马到狩猎,从度量衡器到货币,从传统乐器到画像纹中的宴乐图,无不令人怀想赞叹。而“信仰”版块,尽情发挥着古人无尽高妙的想象。比如神人与神兽形象,展现了上古时代沟通天人之想。卜筮遗存及《卜书》《周易》,则是古人对未知力量的求索、推测与总结。最后的“葬仪”版块,依旧是生活与信仰的延伸,《吕氏春秋·节葬》中说:“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使厚葬成为一代风气。这个版块通过各式侍女、乐舞及动物俑,及史前至汉代的葬玉、俑等等,可以一窥当时的日常起居、服饰、妆容、习俗,甚至动物饲养等日常信息。
青铜器是上博的收藏强项,这次展出了一批礼器和酒器,其创意与工艺令今人叹为观止。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宴乐诸方面。其中礼器的装饰往往是狞厉的猛兽、神灵,而生活用具的装饰则相对平和,甚至出现了萌物般的家畜。比如“戈”鸮卣的整体由一对相背而立的鸮巧妙地结合而成,卣盖两端为两个鸟的头部,器身两端鼓起,各饰一对翅膀,犹如鸮腹。腹上部中间设有环耳,与绳索形提梁相套,下端饰兽面纹。四足粗壮,饰有卷龙纹。一眼望去表情呆萌可爱,富有生活气息,被戏称为是“在跳绳的猫头鹰”。
四件一套的鎏金鹿镇吸引了众多的眼光。鹿身均为青铜鎏金,四腿曲卧。鹿背镶嵌以圆浑的虎斑贝,鹿角妥帖地顺弧度贴于贝壳,似乎鹿鸣呦呦,岁月静好。据考古发现和汉代画像石分析,镇除了用于镇席之外,还作为当时流行的博戏投枰所铺之席的四角之压,为增加其重量,内部灌之以铅,堪称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足以秒杀当今众多文创产品。
另有一面美轮美奂的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集各种工艺为一体,采用分铸技术、镶绿松石、嵌红铜丝、错金银等。纹饰繁而不乱,错综有序,镶嵌细节做到极致。这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的复合镜,可以想见当时享用者优雅华奢的日常。
有情如斯,有美如斯,那些缓缓流淌的优雅与细腻,久违的工匠精神与大国风范,也在这些代表性展品有表情、有故事性组合的自我陈述中、在观众的眼中被一一激活、次第呈现。
古镇遗风扑面来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南宋时此地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云集之地,被誉为“小杭州”。宋代末年到元代,由于吴淞江的入海口渐成平陆,海舶只能停泊于离海更近的上海浦一带。原本盛极一时的青龙镇沦落为一个村镇,而上海浦则从此兴起。
青龙镇人杰地灵,曾吸引一大批文人墨客汇集于此。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经担任过青龙镇的监镇。北宋诗人梅尧臣多次到青龙镇游历,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家,著有《青龙杂志》。当时到过青龙镇的诗人、名人还有苏轼、秦观、张先、赵孟頫等,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
从2010到2016年,为深入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了这座湮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公众共享考古成果,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此次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应运而生,汇集百余件青龙镇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陈。
“东南巨镇”的大主题主要通过出土文物展示当时的生活概况。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佛塔、铸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炉灶等多种生活遗迹,除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窑口的瓷器外,还出土了一批当时的生活遗物。如一面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出土于唐代水井井底。半圆钮,莲瓣纹钮座,镜背纹饰为一对长尾飘曳、轻舞飞扬的鹦鹉,口衔折枝花果,爪撅蓓蕾、花结绶带。折枝花果纹花叶丰茂。绶带共有两组,尾端系流苏,如天衣飞扬,宛转飘荡。与“鸿古余音”展的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相较,一圆一方,一静一动,一飞扬灵动一华贵端穆,无不显示出古人生活的用心与精雅。
“盛世佛光”板块呈现人们的精神与信仰。这部分通过出土建筑构件及地宫出土的精美文物等来展示青龙镇佛教文化的发达。文献记载青龙镇曾有“七塔”、“十三寺”,其中隆福寺为南寺,寺塔迄今依然屹立,俗称青龙塔,犹如上海的一个精神坐标。隆平寺塔基地宫位于佛塔的地坪之下,仿塔结构,其功能为安置舍利。地宫内还装藏有阿育王塔、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铜瓶、水晶球、水晶佛珠、舍利、释迦牟尼涅槃像等供奉品。这一发现印证了文献“中藏舍利”的记载,该塔的舍利瘗埋方式,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隆平寺塔兼具了引导过往商船进入青龙镇港口的导航功能,“若建是塔……远近知路,贾客如归”。
“丝路遗珍”部分通过青龙镇出土的各地窑口的瓷器展现青龙镇的贸易概况,其实依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青龙镇因占据了“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近年来,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则渐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产品为大宗。这些出土瓷器可与文献相印证,也与韩国马岛沉船、日本福冈博多遗址出土的瓷器组合相似。
中国故事文物讲
在展陈理念与方式上,上海博物馆的这两个大展也颇有古今借鉴的创意,努力让观者身临其境,沉浸其间,“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
“鸿古余音”展览堪称是文化主题展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与上博以往的展览模式相比,本次特展打破了既定的文物门类,以历史信息为线索,并不追求作品式的独立表现,而是力求揭示出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文物组合”所构成的“故事链”,实现对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在具体的展陈方式上,将青铜器皿首次以大橱窗的方式呈现,一览无余,更彰显重器的气势。在细节上也颇具人情味,比如一件青铜簋的盖翻转过来搁在器身之上,完整展示器物组合的同时得以呈现盖内精美的铭文,配合文字介绍,使观众身临其境地穿越历史。
“丝路遗珍”展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保护、修复等基础工作。经过天风海雨、泥沙俱下的时空冲刷,出土的瓷器很多都已粉身碎骨。特别是一些有机质文物一经接触空气,迅速氧化、脱色甚至腐坏,必须依靠强大而精微的文物修复的力量,使它们重新荣登艺术殿堂。此次展览同时保留了考古修复和艺术修复的文物样式,让观众自行比对探究,体会与珍惜千年时空下的因缘际会。
为了增加展览的丰富性与现场感,此次展厅内特别开辟了一处考古遗址的地宫模拟场景,用砖砌出原大小的地宫入口,甚至从考古工地挖来了货真价实的泥土。站在这样亦真亦幻的地宫入口,刹那间时空流转,仿佛将要从人声鼎沸的现实穿越到寂寂的过往,找回我们遗落的文明与记忆,重拾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