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听父亲多说些
“虽然这次入朝正值天寒地冻、久冬腊月、风雪交加,在敌机频繁轰炸封锁交通要道之情况下,我们仍然十分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现在我们志愿军全体同志都在为打更大的胜仗、消灭更多的敌人而努力着。我们在前线杀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母亲和兄嫂是光荣的家属,应当努力生产为建设新中国和支援前线而努力。”
公祭在抗美援朝烈士饶惠谭之子饶政刚诵读父亲从朝鲜战场上写来的家书中拉开序幕。他的父亲1953年3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长眠于沈阳。前来参加公祭的徐梅华女士说,她的父亲徐风春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后来又第一批去抗美援朝。“他从山东烟台村庄里去当兵的时候,有19个人,戴着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地相送,到最后只剩他一人回乡。”回忆起父亲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经历,徐女士数次哽咽。“父亲说过,打枣庄时非常艰苦,半夜急行军,走得鞋都磨破了,只能赤着脚在到处是石子的路上走;渡江战役过江时,伤员要运到江的另一边,凌晨三四点钟,水特别急,他亲眼看到前面几副担架连人被水冲走。在朝鲜战场上,只能铺着干树叶,睡在雪地上,嘴干了就抓几把雪解渴。”她后悔的是,当年没有听父亲讲更多。
今年8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浩泉精神矍烁,他每年都来参加公祭典礼,平时积极参与各种老兵聚会。他激动地说:“一想起战友,我就忍不住流泪。那时战斗打得太惨烈,有时一支部队连一个人都不剩。虽然九死一生,但我永远都不会后悔参加了抗美援朝,我们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我非常骄傲!”
参加公祭深受感动
目前,已有近1500名老兵在永福园安息,这里已俨然成为老兵们“最后的军营”。
徐梅华说,父亲能和老战友们重新相聚,也算了却父亲和她的一桩心愿。“应该有一块地方,让后人永远地记住他们。”徐梅华说,在安逸的和平年代,通过一些纪念场所让他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非常值得称道。
曾因参加抗美援朝而入伍的曾照喜少将每年参加公祭,他说,每年清明都应祭祀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不能忘记他们。
此次前来参加公祭活动的还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洪庙中学的部分师生。目前永福园已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评为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推荐的上海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红色基地。洪庙中学校长王洁说,学生在这样的公祭活动中非常受感动,很有收获,特别是能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对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们会把活动中获得和感知的内容编排到文艺节目中,传递给更多同学。
永福园董事长徐渭岳说,永福园是企业,但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他的愿望是“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功绩,让健在的老兵们能安度晚年,让他们走后长久相伴”。陵园不仅为抗美援朝老兵提供了安息之所,更斥巨资建造志愿军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现纪念馆面积达2500平方米,展品1352件,均由永福园收集或志愿军老兵捐赠。平时还经常组织志愿军老兵交流活动,并看望和资助困难老兵。近年,永福园又将对老兵的关爱惠及抗战老兵、解放战争老兵,相关纪念馆也在筹建之中。
记者 姜燕 实习生 李景欣 林意祺